
克罗恩病肠皮瘘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这种难缠的疾病现在还不能明确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患者痛苦,有时会让我们很头疼。近期的学术活动围绕CD肠皮瘘展开几场。
有那么多冰冷的客观数据陈列,发病10年、20年发生肠瘘累计风险为33%和50%;约1/3 克罗恩病患者会发生肠瘘:肠外瘘+肠内瘘;肠皮瘘发病率为0.95%。CD并肠瘘死亡率为6-33%,死亡常见原因为脓毒血症、瘘口高流量、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 那又怎样?每位患者又有实际的问题解决,要不要手术,怎么手术?我们能不能做的更多?能不能再稳定一下,创造更好的条件,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几率。
一般先做常规处理,全身营养状态及营养风险评估:因为CD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75%,肠外瘘(消化液丢失、营养吸收障碍)加剧营养不良;并且营养不良会导致CD肠皮瘘术后并发症、感染、不良临床结局、死亡率均增加。有营养风险会先做营养治疗:EEN+TPN(颈部大血管直接输注营养+肠内营养),纠正营养不良和诱导CD缓解,此时肠管能用则用。我们的目标就是及时纠正高流量瘘者内环境紊乱,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
大多数肠皮瘘患者最终需要手术。建议确定性手术至少在上次手术(医源性肠皮瘘)术后等待6个月以上;减少腹腔粘连、肉芽组织上皮化等,手术成功率更高、术后复发率更低。在非急诊,术前经过充分的优化,术中吻合条件理想的情况下能够一期吻合尽可能一期吻合。吻合方式的选择:侧侧吻合(顺蠕动 vs. 逆蠕动)、Kono-S等。
在这里我们强烈推荐对术后患者进行复发和再发风险评估,根据风险高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并进行规律的随访监测,尽早规范、标准的内科治疗。
本文是丁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