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林海 三甲
林海 副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疼痛科

“足底疼痛”“跟骨骨刺”“足筋膜炎”三招搞定!

512人已读

在我出门诊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足底疼痛的患者前来就诊。其中一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做过很多治疗,包括所谓“贴药膏”“打药饼”“封闭”“针刀”,总是反复发作,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其实在所有因足部疾患而就诊的患者中,有15%为跟痛症。据报道,其中73%由跟骨骨刺引起。

跟骨骨刺是中老年人尤其是负重体力劳动者,体重超重者,长期久站或久行者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跟骨骨刺是跟骨结节处向前延伸的骨赘。其尖端埋于跖筋膜和趾短屈肌腱起点内,引起跟骨骨刺的原因多为跟垫组织退变后,跟底承受的压力直接传导到跟骨,刺激局部韧带、筋膜、骨膜,致充血、水肿、成骨及骨化;也可因跖筋膜及趾短屈肌的附着部牵拉、刺激所致;亦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总之,跟骨骨刺是其附着组织炎性刺激后的最终结果。一般无症状,如有临床表现,只有在其附着组织炎症期才出现局部疼痛、压痛、负重痛、跛行等。一、病因及相关疾病: (可以忽略不看)

跟骨骨刺的形成与慢性劳损导致周围软组织变性、足的生物力学机制异常等因素有关。1、跖腱膜与跖长韧带 跖腱膜是足底深筋膜中间部增厚的部分,呈三角形,含有较多的纵行纤维。后端稍窄,附着于跟结节前缘内侧部,其两侧向深面发出肌间隔,止于第1—5跖骨。跖腱膜如同弓弦,紧张于跟骨结节与跖骨头之间,是支持足纵弓的最坚强部分。跖长韧带与跖腱膜一样起于跟骨结节,向前止于跖骨,与跖腱膜一起共同维持足纵弓的作用。患足足纵弓均较健足加深,且骨刺生长部位均在跖腱膜与跖长韧带之跟骨附着处,骨刺尖部一律指向前方,因此骨刺的形成是由于跖腱膜和跖长韧带长期地牵拉、紧张造成的。2、趾短屈肌与拇展肌 跟骨骨刺位于趾短屈肌和拇展肌附着点内而不是在跖腱膜内。跖腱膜悬吊于跟骨的下面,位于跟骨骨刺的跖侧。骨刺是足在异常旋前过程中为稳定自身所做出的代偿反应的结果。3、生物力学机制 足部生物力学的异常改变与跟骨骨刺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异常的关节力学机制可能使步态周期中的旋前力延长,结果正常的载荷不能由主要的结构如骨和主要的韧带承受,而转由次要的结构如关节囊和次要的韧带承受。当跖腱膜承受了超过其生理限度的作用力时,这种反复长期的超负荷将诱发炎症过程,形成退变、纤维化,导致跖腱膜炎,进而形成骨刺。跟骨骨刺可引起跟痛症,引起足跟疼痛。

二、临床症状(1)足跟痛 (2)压痛 (3)足弓加深( 患足足弓加深,跖长韧带和跖腱膜在足伸平时像弓弦一样在足弓处可清楚摸到[1],表明跖长韧带与跖腱膜极度紧张。)

哪三招可以搞定呢?

起式招: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 口服非类固醇抗炎药为首选。但对于反复发作患者基本无效。

第一招:体外冲击波疗法跖筋膜炎(证据级别1a,A级推荐) ;慢性跟腱炎(证据级别1b,A级推荐)

第二招:足跟内注射局部麻醉药通常有效。

第三招: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跟骨骨刺方法简单、安全,见效快,复发率低,患者痛苦少,费用低,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关临床报道也颇为丰富。

收式: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面的病因机制我们都探讨过跟骨骨刺不仅仅是局部问题,还可能与跖腱膜和跖长韧带长期地牵拉、紧张;趾短屈肌和拇展肌异常旋前过程中为稳定自身所做出的代偿反应;以及小腿及大腿后方(后表线)肌群紧张有关系。通过触发点治疗,降低肌肉张力。

尾式:最后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射频热凝术,通过毁损局部感觉神经末梢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上述三招标本兼治,既有局部思路又有整体思路,从根本上接近足底疼痛,骨刺增生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疼痛复发率。

“足底疼痛”“跟骨骨刺”“足筋膜炎”三招搞定!

林海
林海 副主任医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