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囊息肉真的可能恶变的
从胆囊息肉到胆囊癌到底有多远?
今天,七十多岁王爷爷手术后恢复顺利,康复出院了。他和老伴儿握着肝胆外科常仁安主任医生的手连声说着感谢。
王爷爷前年八月在当地卫生院体检就查出“胆囊息肉”,未引起足够重视。这次想起不能再耽误了,找常主任就诊,住下来一查,胆囊息肉有两公分了,同时发现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等诸多问题,身体虚弱。经治疗调整后,各项指标好转。
针对王爷爷的问题,常主任组织了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包括肝胆外科,影像科,肿瘤科专家一起讨论他的治疗方案,高度怀疑胆囊息肉恶变,建议将其胆囊切除送检,并做好行胆囊癌根治术的准备,可能需部分肝脏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同时针对他的多种合并症,需要妥善围手术期处理。但是考虑到老先生身体状况较差,家人担心他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承受,不想动大手术,只想做微创手术。
经过充分准备下,在家人的牵挂中,王爷爷上了手术台。在腹腔镜清晰的视野下,常主任以肿瘤根治的要求,耐心分离胆囊周围组织,小心翼翼,不剥破胆囊,以免肿瘤在腹腔内播散,一并仔细清除胆囊周围的所有脂肪、淋巴组织。从脐部延长切口,完整顺利地取出标本。
标本一经取出,常主任就立即检查标本,发现胆囊外观完整光滑,质地软。

剖开胆囊见里面软软的息肉,两公分左右,色红,附在胆囊壁上,部分游离状态。

拨开,粘乎乎的,真像异形 !

立即将标本送快速切片检查!然后反复电凝烧灼胆囊床,无盐水冲洗,并清除脱落脂肪!
手术结束后,快速冰冻病理报告果然显示:胆囊腺瘤性息肉伴部分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所以,胆囊息肉真的会恶变!当然恶变是有过程的!

术后第四天,老先生顺利出院。
所以小伙伴们有胆囊息肉的要注意定期复查,该手术的要及时手术!
祝愿老先生早日康复!
l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呈球形、半球形或乳头状,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l 胆囊息肉会引起哪些症状?
本病一般无症状,多为体检时由超声检查发现。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时可能有右上腹压痛。
l 胆囊息肉如何分类?
病理上可分为:
①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如图)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②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如图)、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尚有很少见的如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
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诊性质,故笼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固醇息肉是胆囊黏膜面的胆固醇结晶沉积;炎性息肉是胆囊黏膜的增生,呈多发,直径常小于1cm,多同时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炎;胆囊腺肌增生是胆囊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如为局限型则类似肿瘤。
l 胆囊息肉如何诊断?
临床诊断需借助于如下某项检查:①常规超声;②内镜超声; ③CT或MRI;④超声导引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等。
l 胆囊息肉会不会恶变?
少数病例胆囊息肉可发生癌变,有的可能就是早期胆囊癌,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单发病变且基底部宽大;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特别是年龄超过60岁、息肉直径大于2cm者。
胆囊腺瘤样息肉,总体癌变率约为8%,但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单独发生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约为10%到20%;直径超过2厘米的胆囊息肉,癌变率约为30%到50%。息肉应对策略的关键问题是,胆囊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因此,防患于未然,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手术的态度要坚决而果断。即使切除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良性,也不用抱怨,因为,这样处理,消除了胆囊癌隐患。
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也无临床症状,则不需手术治疗,应每6~12月超声检查一次,观察息肉大小变化。如病人存在上述恶变危险因素,而且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行手术。手术方式为腹腔镜胆囊切除,也可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最好做快速切片病理检查,如发现恶变,应根据术中所见及病理检查情况决定是否做肝切除以及清扫淋巴结的范围,目的是做到根治。要强调的是,术后必须做石蜡切片病理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包括疾病分期和病理学分级。
劝大家注意身体,关心饮食,关爱健康。宁愿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人无病!
常仁安 张 伟
本文是常仁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