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姜海 三甲
姜海 主任医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骨科

关注“瓷娃娃”

359人已读

一、 问:有一种宝宝被人称为“瓷娃娃”,您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什么样的宝宝吗?

姜海:大家好,“瓷娃娃”是患成骨不全症的儿童,形容患儿骨骼像瓷器一样容易摔碎,轻微的外力即可引起四肢骨折,严重的病例咳嗽,翻身等简单的日常行为都有可能引起肋骨骨折,脊柱骨折。该病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以骨量低下、骨骼脆性增加和反复骨折为主要特征。该病已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二、 问:哦,这是一种病,名称叫“成骨不全症”,还是罕见病。既然罕见,那这种患病的宝宝应该不多吧。

姜海:该病虽然为罕见病,它的发病率新生儿在一万五至两万分之一。但中国的新生儿一年的数量巨大。2021年中国的新生儿为1062万,按照这个患病率,2021年可能的成骨不全症儿童有大约708至531人。十年下来,中国的成骨不全症儿童应该有五千至一万人左右。

三、 问:那这个病是怎么得得了?是和父母有遗传关系吗?

姜海:该病是由多种致病基因突变所致。目前已报道的致病基因至少有21种。其遗传模式只要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能父母各携带一个突变基因,父母不发病,生出来的宝宝结合了父母的两个突变基因,就发病了。也有可能父母都是正常的,仅是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基因的突变导致发病。

四、 问:这个病有什么临床表现?作为父母,如何能早期发现宝宝患了这个病?

姜海:成骨不全症常幼年发病,轻微创伤后反复发生骨折,病情严重者在宫内或出生时即骨折,可导致脊柱侧凸,胸廓塌陷,四肢弯曲等畸形。患儿还可伴有听力下降,关节韧带松弛,心脏瓣膜病变等骨骼外表现。该病危害大,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作为父母,如果发现宝宝轻微外力下就容易骨折,同时一年内多次骨折,一定要警惕患这种病。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巩膜,看是否巩膜是蓝色的。

图片1.jpg


患者典型X 线表现及常见体征

如箭头所示, A: 长骨纤细, 皮质菲薄, 多发陈旧性骨折; B: 脊柱侧凸畸形, 胸郭塌陷;

C: 骨盆畸形, 长骨弯曲畸形; D: 颅板薄, 枕骨缝间骨; E: 蓝巩膜; F: 牙本质发育不全; G: 指间关节韧带松驰;

五、 问:如何来确诊宝宝患了这个病呢?

姜海: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包括自幼发病,反复脆性骨折史; 蓝巩膜;听力下降;阳性骨折家族史;骨骼X线影像特征。此外,应注意排除多种遗传性及代谢性骨骼疾病,如软骨发育不全、低血磷性佝偻病、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骨纤维异样增殖症、低磷酸酶血症、肿瘤相关骨病和关节活动过度综合征等。

基因诊断对发现该病的病因、做好遗传咨询和优生优育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尚未发现呈成骨不全症的所有致病基因, 因此基因诊断不能代替临床诊断, 基因检测阴性者不能完全排除罹患该病的可能。

有生育需求的成骨不全症患者或已育有成骨不全症患儿的夫妇拟再生育者,建议行基因诊断,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做准备。

目前成骨不全症的产前诊断需通过羊膜穿刺获得胎儿基因组DNA 样本。羊膜穿刺有3个时机:妊娠第11~13周取绒毛组织;或妊娠第16 ~24 周取羊水细胞;或妊娠第23 周后取脐血。建议选择有条件的医院妇产科行羊膜穿刺,尽早获得胎儿基因组DNA 样本,进行基因诊断。

六、 问:目前这个病能治愈吗?该如何治疗?

姜海:该病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但通过综合性的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提供骨骼发育所需的营养。目 前广泛使用的治疗成骨不全症的药物主要是双膦酸盐类。双膦酸盐属于骨吸收抑制剂,能够与骨骼羟基磷灰石结合,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第二代帕米膦酸二钠,第三代唑来膦酸临床运用治疗成骨不全症儿童安全性较好。

儿童一旦确诊成骨不全症,应当尽早给予双膦酸药物治疗,能增加患儿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改善疾病预后。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骨科已采用第二代帕米膦酸二钠静脉输液治疗成骨不全症儿童数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临床效果满意。通过治疗后,患儿的骨密度明显增强,不再容易发生骨折,打破了以往的“骨折-卧床-骨质疏松加重-再骨折”的恶性循环,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负担。今年科室开展了第三代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成骨不全症儿童,输液时间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也进一步缩短,花费更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截图00.jpg


姜海
姜海 主任医师
西北妇女儿童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