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确认识“神经源性膀胱”
什么是神经源性膀胱?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功能的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通常需要在明确有神经病变/损伤的前提下才能诊断。根据神经病变/损害的程度及部位的不同,神经源性膀胱可表现为不同的症状,如排尿不畅、尿潴留、尿频、尿急、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男性)、便秘、便失禁等症状中的一种或几种。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多发泌尿系统感染,膀胱常处于高压状态,若不能及时治疗和管理,可能会导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导致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神经源性膀胱的病因
所有可能累及储尿和/或排尿生理调节过程的神经系统病变均有可能导致神经源性膀胱,常见病因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中风、颅脑肿瘤、帕金森、脊髓病变、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等;
外周神经系统因素:糖尿病等;
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带状疱疹等;
医源性因素: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子宫全切术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
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病变的诊断,需要通过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检查手段明确。
2. 下尿路功能障碍和泌尿系并发症的诊断,需要通过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和膀胱尿道镜等检查手段加以明确。其中尿动力学检查(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对下尿路功能状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是评估神经源性膀胱的“金标准”。
3. 其他器官、系统功能障碍的诊断,确定是否存在合并性功能障碍、盆腔脏器脱垂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
神经源性膀胱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把膀胱压力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降低上尿路损害的发生率(保护肾脏功能)。
在对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时,应先治疗原发病,即导致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病变,在原发病稳定后,遵循逐渐从无创、微创、再到有创的原则进行治疗。
骶神经调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
骶神经调控术(SNM)是通过可逆的微创手段向控制膀胱、尿道、直肠、盆底肌的神经发送电信号,使异常的神经反射恢复正常,从而帮助膀胱/直肠功能恢复正常的一种神经调控治疗方法,临床上又称之为膀胱起搏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下尿路功能障碍及与排尿和/或排便相关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中。相对于其他疗法,骶神经调控具备可逆、微创、可调节、高度靶向性、可测试等特点,能有效改善便秘、大便失禁、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困难等症状,目前已有超过32万名患者从骶神经调控疗法中获益。
长期规律的随访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状况常随疾病进展而不断发展,因此高度推荐进行长期规律的随访,以便在病情进展时及时调整治疗及随访方案。
特别提醒:
无论何时,若是察觉有任何膀胱或尿道的症状以及盆底不适疼痛的情况,就应该及时就诊,寻求专科医师的诊治。
如果能在就诊前便做好事前准备工作,如提前记录排尿情况:连续3-5天的排尿日记,就能让诊治的医师更了解你的情况,缩短就医时间,从而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本文是吕坚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