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目前上海抗疫形势的记录(2022年4月3日)
最近上海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无症状感染者数量逐日递增,新增确诊病例数也不断突破新高。不断有忧国忧民的国内外“专家”出来发声,帮大家分析目前形势,为解决当前的困境提出建议。
这些文章的内容确实反映了一部分问题,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从我们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似乎合理。然而仔细想想,便发现发出声音的往往是非专业人士,真正的业内大佬却少见发言,并没有武断地为控制疫情给出“最终解决方案”。众所周知,造成本轮疫情的元凶——奥密克戎株病毒的传染性和致病性与以往病毒有很大不同。我们遇到的情况,和以前不一样。控制本轮疫情,需要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不断积累经验。现在下结论,可能为时尚早。
例如浙大生命科学院的某网红王教授,其撰写的文章被许多人转发。有人将其观点与国外某知名“张教授”的言论做比较,认为反映了学术界对上海甚至国内疫情防控现状的真知灼见。然而,当了解过王教授的简历后,大家不免会产生一些疑问。试问这位专攻生物学的教授,有何资格对新冠防控这种涉及传染病学、流行病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专业领域的复杂问题做过多的解读?这位没有任何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网红生物学教授,平时便喜欢以“医学专家”自居,撰文、演讲的主题甚至涉及到糖尿病、抑郁症等临床专业领域。面对新冠疫情,王教授当然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凭借自己的流量优势,靠蹭热点来博取大家的关注,最终可能造成助力裹挟民意、倒逼政府的结果。奉劝他还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建议不要蹭这个热点。相信新冠防控问题,远远不像张教授、王教授在各自文章中所讲的那么简单。
有人说上海新冠疫情的管理与控制,已经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这当然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本轮疫情形势究竟会怎样发展?时间会给出答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最近几天上海发布报出来的数据,除了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多,新增确诊病例数也在不断打破以往记录。
3月10日以前,新增确诊病例数一直在10以下徘徊,之后不断攀升。3月27日以后,新增确诊病例数开始快速增长,从50例飙升至昨天(4月2日)的438例。增长势头和本轮疫情开始阶段无症状感染者数量的增加类似。这一现象的出现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确实不必为无症状感染者担心。因为这些人没有症状,一般也不需要给予干预措施。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新冠确诊病例。没有人能保证,对逐日递增的确诊病例,也不需要医学观察与干预。到那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对这些病例的处置,还在于新冠大流行将对整个医疗系统产生的全面影响。一旦确诊病例数持续快速增长,将来可能超出医疗资源的承受能力。
目前投入使用的新冠定点医院以及方舱,主要作用在于隔离无症状感染者。随着疫情的持续,定点医院逐渐切换角色,部分转为收治确诊病例或在方舱隔离中伴发其他急重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
由于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长太快,定点医院及方舱有限的隔离床位早已捉襟见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全市范围疫情管控的实行,后勤补给及管理也很快跟不上需求的增长,导致近期不断爆出有关疫情次生影响的负面新闻。正因为如此,便不断有人疾呼主张居家隔离,甚至放开管控。然而,放开的结局大家可想而知,可能导致新冠疫情大爆发,无症状感染者及确诊病例都会出现井喷式增长。
一旦放开管控,放任疫情爆发,有限的新冠定点医院和方舱床位将来未必能够满足收治新冠确诊病例的需要。我们不担心无症状感染者太多,我们担心确诊病例增长速度过快,超出医疗系统的保障能力。对医疗资源相对充足又有全国各地强大支援力量的上海而言,情况是如此。对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更是这样。
个人看法总结:
1、不能放开管控。一旦放开,确诊病例会像无症状感染者一样,数量迅速增长,将很快超过医疗系统的保障能力。
2、疫情当前,政府和医疗系统面临极大挑战。希望社会各界坚定信念、齐心合力,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利用疫情,冒充专家,炒作热点,博取眼球,标新立异的行为会被大家所唾弃。
3、目前疫情形势还不完全明朗,有很多问题没有摸清楚。不管最后的大方向是否会改变,作为一线参与者,我们能做的是立足当下,发挥个人的力量,尽全力去配合、去协助完成庞大的抗疫计划。
本文是汪戴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