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霄 三甲
潘霄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医学心理科

封控期间与神兽朝夕相处,如何不成为火药桶?

271人已读

封控期间足不出户,和居家上课的娃朝夕相处,这让家长原本就因各种事情变得不再富裕的耐心,更加雪上加霜。很多家长,常常出现心烦意乱,总是想发脾气,甚至是与孩子争吵。


如何平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与孩子和平共处?我来给大家支招。

一、孩子沉溺于网络/手机怎么办?

我们在门诊发现,由于疫情居家学下,很多孩子由于缺少学校的规律作息,同时网络更易得,加之孩子自控力还不成熟,出现了沉溺网络/手机的情况。

面对孩子沉溺于网络/手机,很多家长如临大敌,担心孩子会成瘾,影响之后的学习和生活。面对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 父母需降低焦虑,沉着应对。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沉溺网络/手机,太过于焦虑。随之而来的,就是断网、没收手机等行为,这样常常会使亲子关系形成对立状态,导致孩子与父母疏远、不沟通,甚至是仇恨。当我们处在情绪中时,是会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意。所做的行为,只能是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相对之下,当孩子出现沉溺网络时,父母需降低焦虑情绪,平复心情。


2.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帮助孩子走出网络、回归现实的重要因素。

门诊中我们发现,很多孩子沉溺网络,都是借着网络逃离现实的烦恼,这些烦恼可能来自于学习、来自于同学,也有很多来自于父母。当遇到问题,选择沉溺网络,看起来是逃避,但这或许是孩子能够选择的唯一的方式。如果亲子关系良好,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宣泄情绪的空间,父母可以作为容器,接纳住孩子的情绪,给孩子提供支持,孩子也就会有更多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就能够减少对网络的依赖,更容易回归现实。


3.了解孩子的沉溺网络/手机的需求,赞赏孩子为满足需求做的努力。

虽然都是沉溺网络/手机,但是其背后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拿玩游戏举例,有的孩子打游戏,是为了体验游戏带来的成就感;有的孩子打游戏,是享受在游戏过程中,与朋友的交流互动;有的孩子打游戏,是为了躲避父母的唠叨责难……当我们静下心,探索孩子沉溺网络/手机里的需求后,看到孩子为了满足自己需求所做的努力。然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创造不同的方式,帮助孩子来实现。归纳起来一句话,不是不让孩子玩游戏,而是创造更多的可以实现需求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更容易从单一的应对问题的方式中,走出来。



二、父母经常想对孩子发火怎么办?

在家隔离,父母常常会“无名火起”。现实中,真的有太多事情让我们烦躁了,诸如早起却又没抢到菜;单位由于疫情绩效不好,无法发放奖金……成年人有着太多的生活压力,这个时候,还要面对“神兽”的百般侵扰,难免会“怒火中烧”。但是,家里有一个“炸药桶”,又要一起隔离这么久,这种家庭氛围会令人窒息。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或许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增加第三只眼,远离“事发地点”。

面对孩子的行为,已经准备生气了,这个时候,需要“第三只眼”,帮我们看到当下的是非常生气的,意识到可能马上要爆发了,快要失控了。这时,应迅速离开“事发地点”,换一个环境。


2.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换到新的环境,先安抚一下自己。待稍微平静后,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是自己什么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当我们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未完成的需要的时候,会有更多的自考空间来思考如何来满足这些需求。或者是更有能力辩证地看待需求无法满足这件事。


3.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

当我们不带情绪的沟通,真实地说出自己需求的时候,信息可以更有效地传达,孩子也不会被笼罩在情绪里,他们也会有更多的空间,思考父母提的这些问题。真正达到沟通的效果。



三、想要培养孩子习惯,但孩子不听怎么办?

1.小步子,促进大进步。

很多时候,家长希望孩子可以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希望孩子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具备良好的品质。但是,这样会让孩子“压力山大”。甚至会把父母视为“唠叨怪”,对父母的要求不仅不遵从,甚至反抗。


想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如父母先降低要求,从孩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如“专注学习10分钟”,一开始,不需要设立太高的要求,先让孩子行动起来。之后再一点一点提升要求,做到小步快跑,虽是跬步,但可以至千里。


2.正强化,促进内驱力

这一环节可以与小步子原理结合起来使用,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当家长有太多的要求亦或是有太多的责罚,会使得孩子的行为是为父母做,大大降低孩子的内驱力。再加上孩子有独立的想法,会出现专门和父母顶着做的情况。


所以,在平时与孩子互动过程中,当孩子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或者做了一件符合目标的事情,父母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当孩子慢慢开始行动,体会到行动本身带来的乐趣后,内驱力会逐步建立,自己会建立起良性的循环。待这一小的行为稳定后,再给孩子提出“跳一跳”就可以实现的下一个小目标。孩子可以慢慢地“自动运转”,不再需要父母太多的叮嘱了。在实际操作是,前期的激励可以频率高一些,后期逐渐变换强化的频率,这样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巩固。


3.好环境,塑造好行为。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家庭系统中,任何环境都对孩子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孩子的学习环境、父母的作息习惯甚至是父母的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想要培养孩子习惯,父母需要帮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家庭功能分区。

娱乐区与学习区分开,学习区不放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如果没有办法长时间在学习区专注学习,参照小步子原理,制定可以达成的目标,先试行。功能分区,是帮助孩子建立起“边界感”。

2)父母起到榜样作用。

居家办公,父母是否可以做到不被手机、电视等打扰,专门留有办公时间呢?父母可以通过身体力行,帮助孩子树立榜样,建立起威信。

3)正面表达想法和需求,建立不批判的沟通环境。

很多父母会“积攒”怨气,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会负向沟通,如当孩子玩完玩具,未摆放回位置时,家长会说“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每次你玩完玩具都乱扔”。这种沟通会增加孩子内心的负担,如果可以心平气和地说“把玩具收一下”,直接传递了信息和需要,而且少了批评和指责,家里的沟通氛围会更轻松。

虽然我们期盼着“神兽”尽早“归笼”,但是在面对疫情不确定的当下,将此次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看做是一个契机,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完善自己的养育方式,提升自己的养育观念,更好地促进与孩子的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提升教养方式,促进与孩子的关系,不仅对孩子来说大有裨益,对家长自身来说,也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和成就感!

潘霄
潘霄 副主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医学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