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反复出现小红点,警惕血小板减少,中药调理最适合
摘要文字:面对门诊众多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反复出血、长期疲乏、因出血引起的焦虑,以及服用多种西药后导致的各种副作用,严重影响了患者平时的生活工作,降低了生活质量。我们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极大的优势,可以先改善出血症状,然后逐渐提升血小板计数,同时提高患者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
正文内容:一天上午门诊时,叫号后患者迟迟没有进来,诊室门口伴随有孩子哭闹声,妈妈的安慰声,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位狼狈不堪的妈妈,左手拿着资料袋和手提包,右手抱着孩子进来。孩子三四岁左右,进入诊室后看到穿白衣的我,又开始哭闹着要回家,妈妈连忙一边掏出手机放动画片安抚孩子,一边和我交流。原来这个小患者刚四岁,一次感冒发烧后妈妈发现孩子腿上有小红点,哭闹后眼睛周围也有小红点,开始时家长以为没什么事,也没在意,但旧的红点吸收后,腿上胳膊上会出现新鲜红色的小点,家长这才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经过查血常规发现血小板非常低,只有20×109/L,随后做了骨髓检查,显示孩子骨髓巨核细胞303个,伴随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西医医院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后,孩子的出血症状减轻,血小板也能到达安全范围。但家长带着孩子高高兴兴回家还没过几天,孩子又出现了皮肤出血点,去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再次下降,这样反反复复好几次,导致孩子一进医院就会害怕会哭闹,一看到穿白衣的医生就哭闹。为了维持血小板在安全范围,医生给孩子服用了强的松,每天4粒,但是孩子的血小板在吃这么大量激素下也不能正常,会在60×109/L左右波动,导致医生不能及时减量激素。同时激素副作用逐渐显现,刚四岁的孩子,体型比同龄孩子要大,面部虚胖,有非常典型的激素体征-满月脸、水牛背……
在治疗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是临床所见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原因之一,以不明原因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大多数因免疫反应引起。60岁以上老年人是高发群体,育龄期女性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患者体内血小板因为自身免疫等原因“被杀”增多或生成减少,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患者出血时血液不能凝固,而出血不止。这个疾病临床表现范围比较广,从无症状到轻度皮下出血、黏膜出血,深部器官出血,最严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一些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乏力。
诊断:基于临床排除法,须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详细询问病史及细致体检,1.至少连续2次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计数减少,外周血涂片镜检血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2.脾脏一般不增大。3.骨髓检查:ITP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为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成熟障碍。4.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分期:依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1.新诊断的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患者;2.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患者,包括未自发缓解和停止治疗后不能维持完全缓解的患者;3.慢性ITP: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患者。重症ITP:血小板计数<10×109/L伴活动性出血,或出血评分≥5分。难治性ITP:指对一线治疗药物、二线治疗中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均无效,或脾切除无效/术后复发,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的患者。
西药治疗:ITP国际工作组(IWG)报告和多个ITP指南指出,ITP的治疗目标是: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获得足够的止血,保护患者减少出血风险;降低治疗不良反应、风险与治疗相关的后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维持正常家庭、学校/工作相关事务,和/或允许患者尽快回归学校和/或专业活动。尽可能多地保持患者体育活动。ITP的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兼顾患者意愿,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关注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
2020年中国成人ITP专家共识里指出,对于血小板计数≥30×109/L、没有出血表现没有出血风险因素的患者,可以不用西药观察随访。如果患者有活动性出血症状(出血症状评分≥2分),不论血小板减少程度如何,都应给予治疗。
一线治疗:1,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地塞米松或泼尼松。高龄、糖尿病、高血压、青光眼等患者应慎用。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发生高血压、高血糖、急性胃黏膜病变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2.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1.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包括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艾曲泊帕等。2.利妥昔单抗。3.脾切除。三线治疗:达那唑,地西他滨,环孢素等。
那么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药怎么治疗呢?
中医学将包括ITP在内的所有出血性疾患纳入“血证”范畴研究,而文献中“发斑”、“衄血”、“葡萄疫”、“虚劳”等都与ITP有关。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将ITP定名为“紫癜病”。中医病名紫癜是指血络受伤,血渗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点状或片状青紫斑块的病症。很多刚得病的患者,尤其是儿童,都是感冒发烧后查手指血发现血小板低,属于紫癜病急性期,是外感诱发的,因外感热毒,热伏营血,以至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以实证为主,病位多在肺卫,少数在胃或肝,是以“火盛”为特点。部分实证病例迁延反复,导致耗气伤阴可转为慢性,慢性期以“气伤”为特点。病程较长,久病必虚,表现为肾虚、气虚,为肺脾气虚和脾肾阳虚。慢性型急性发病期或病情反复者多表现为虚实挾杂,以虚为本,以热、瘀为标的特点。还有很多病人会因为慢性感染诱发或加重此病。
中医治疗紫癜病时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通过中医辨证指导开药。治疗时非常重视患者的个体症状,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辨证,对症下药。首先减少或避免出血、然后提升血小板至安全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最后巩固疗效,辅助正气,提高并调整患者免疫力。《医方考?血证门第二十一》记载:“叙曰:血营卫气,胥有义焉。阴在内,阳之守也,故曰营。阳在外,阴之卫也,故曰卫。二者易调而不易病,血一不调,则营守乎中者,反出于外而败之”。中医药治疗这个病是顺势利导、调整阴阳偏胜,改善免疫紊乱状态。治疗的总原则就是“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我们通过益气温阳法治疗紫癜病临床效果斐然。多数紫癜病病情容易反复,治疗周期很长,长期寒热偏性药物治疗,容易损伤脾胃,使用中草药治疗同时可以顾护脾胃,并健运脾胃以利于药物吸收,防补益药物滋腻碍胃。
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面对患儿家属殷切的希望和极大的信任,我通过仔细询问病史:患儿血小板减少已经快一年了,属于慢性ITP,服用激素治疗后,外感容易诱发加重,平素精神不振乏力,咽干,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沉细。咽红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下肢皮肤黏膜散在小出血。辨证为虚实夹杂,脾肾亏虚,热毒外犯。立法:补肾健脾,益气通阳,利咽解毒。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顾护肺卫,既有助于紫癜的吸收,也有利于抵御外感邪热侵扰,一举两得之功;四君子健脾益气,顾气虚之本。患儿伴有咽部不适,加土茯苓、公英、双花以清利咽喉,清热解毒。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喝药非常配合。1个月后来复诊,血小板已经升到了38×109/L。此后我叮嘱家属让患儿缓慢减停强的松,同时坚持喝汤药。喝汤药后四个多月,已经到了北方的冬天,妈妈带着孩子来复诊时非常高兴的告诉我:“以前一到天冷,孩子就会反复感冒,总会发烧好几次,自从喝了中药后,感冒发烧明显减少了,每次查血小板也比以前稳定了许多,真是太谢谢您了”。我告诉家属,好好照顾孩子,保持乐观情绪。树立坚持长期治疗能获得痊愈的信心。这样经过了一年多,今年1月已经停了激素,单纯中药治疗。上周患儿再来复诊时血小板是62×109/L,患儿妈妈也是非常高兴的告诉我:“停激素后我非常担心,但最近几个月血小板一直都很稳定,孩子精神也很好,今年都没有感冒发烧,我们祖国的中药真是太神了!”
结语:做为一名血液科医生,常年都会遇到各个年龄段的病人,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虽然是血液系统的良性疾病,但只有不到10%的ITP患者可自发缓解,终身致死性风险达5%,严重出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和感染的风险也增加,出血导致ITP患者生活质量显著降低,而西药治疗手段有限,副作用多且不能维持,而且大都费用昂贵。当被确诊时,很多患者并不知道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优势,希望通过这个病例,告诉广大慢性ITP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可以通过扶助正气改善调节患者免疫力,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是张姗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