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了解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通常没有症状,但是危害不小,70%左右的大肠癌是息肉发生了癌变。现在肠镜检查越来越普及,而且随着新的检查方法的出现,比如染色放大内镜,使大肠息肉无所遁形,结合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进而通过肠镜下切除,避免其发生恶变,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大肠息肉有哪些病理类型呢?管状腺瘤:腺瘤的好发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的70%-80%。但随年龄的增长,右半结肠的比例升高。腺瘤癌变率约为10%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占腺瘤的10%左右。易发部位为直肠、乙状结肠。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文献报道为30%-50%。绒毛管状腺瘤:组织学呈腺管结构,部分呈绒毛结构,绒毛结构占腺瘤表面的20%-80%。癌变率居中,为11.9%-22.5%。家族性腺瘤病:患者的大肠有100个以上甚至数千个腺瘤,有严重的恶变倾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幼年性息肉:多青少年发病,中、老年偶见。内镜所见息肉多单发,约70%。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Peutz-Jeghers综合征: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色素斑常沉着于口唇、颊黏膜、口周皮肤、手脚掌面的皮肤,为黑褐色。息肉可分布于全胃肠道,以空肠最常见,其次是回肠和结肠,直肠少见,散在分布。息肉发现年龄较色素斑晚,一般20岁左右。增生性息肉:属于非肿瘤性,与癌无明显关系,一般不引起症状,无需特殊治疗。但部分增生性息肉含有异型增生的腺体(有人认为是合并的腺瘤),这些成分可发生癌变。因此对此类增生性息肉也要处理,以防癌变。锯齿状腺瘤/息肉:有典型的锯齿状息肉和无蒂的锯齿状息肉,病理组织学与增生性息肉相似,癌变率10%炎性息肉:也称为假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的损伤使肠黏膜发生溃疡,上皮破坏,继之上皮再生修复,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与残存的岛状黏膜构成息肉,临床上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
本文是王孟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