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子会是多动症吗?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会不会是“多动症”呢?家长对于多动症的认识常存在两个极端,过度关注或不予重视,以下围绕常见的问题和误区做出解答,希望对家长有帮助。
Q1:多动症就是好动吗?到底什么是多动症?
A1:“多动症”常被误解为字面意思上的“多动”,其全称实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症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功能。
Q2:孩子3岁了,在家里经常跑来跑去,停不下来,是不是多动症?
A2:多动症的诊断需要符合严格的诊断标准,如需考虑发病年龄、症状存在的场景及持续时间、是否对孩子的学习、同伴交往和情绪控制等造成影响。首先,4岁以下是不考虑多动症诊断的。其次,好动的孩子不一定是多动症。多动症患儿和顽皮好动孩子的最大区别在于,顽皮孩子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和安排,能够根据不同场合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而多动症患儿则不分场合,经常在不合适的场合跑来跑去或爬上爬下,影响课堂纪律或公共场所秩序等。
Q3:我的孩子不好动啊,可以排除多动症吗?
A3:“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分为三种亚型:注意缺陷型、多动冲动型和混合型。多动症的三大核心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发生,注意缺陷型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活动过多的表现,有些看上去甚至很安静。但他们容易走神、发呆,做事拖拉,粗心马虎,丢三落四,做事缺乏组织计划性和条理性,常常影响到学习成绩。
Q4:孩子在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时注意力很集中,可以排除多动症吗?
A4:多动症患儿的注意缺陷是指“主动注意”缺陷,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则为“被动注意”,是屏幕的丰富色彩和不断变化的图像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不能说明孩子的注意力很集中。家长应该重视屏幕对孩子注意力培养的不利影响。
Q5:有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就一定是多动症吗?
A5:很多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有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容易被误认为得了多动症,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没有做好入学准备。DSM-V诊断标准中,行为症状需至少持续6个月,在多个场景出现(如学校、家庭),且造成功能损害,才可诊断为多动症。对于诊断,不能仅仅根据多动、冲动或注意缺陷等现象就武断为多动症,一定是疾病造成患儿各方面的功能损害,如影响到学习成绩、同伴交往、情绪控制等。
Q6:多动症等大了就好了,不需要吃药的说法对吗?
A6:多动症的发病机制为大脑皮层成熟延迟,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不足。因此6岁以上明确诊断者需要规范的药物治疗,行为治疗也需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发挥疗效。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进展,容易继发学习障碍、对立违抗、焦虑抑郁、品行障碍等并发症。随着年龄增大,前额叶功能成熟,部分患儿(约1/3)在青春期左右症状消失可以停药,而其余2/3则可以延续至成年期。4-6岁学龄前期诊断的患儿因没有特定的学习任务,首选行为治疗。
多动症并非字面上的“多动”,需要结合儿童年龄、症状发生的场合、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功能损害等综合考虑。建议家长在出现疑似症状时,及时带孩子就诊,在医生的帮助下明确诊断、早期干预、规范治疗,科学的认识疾病,减少症状对孩子学业和同伴交往、情绪控制的影响,改善孩子的功能和成就。
本文是张媛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