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幼儿常见语言问题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治疗
语言是孩子社会交流沟通方式,语言能力的发育自出生就已启动,语言发育是否良好,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语言功能,也常常与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影响同伴交往,因此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长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惑,如孩子说话晚、讲的不清楚、口吃等等,那到底是什么问题,是否可以等待,应该如何治疗呢?下文将介绍家长应该如何早期识别孩子的语言问题,如何寻求医生帮助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一、 婴幼儿常见的语言发育问题
1. 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育迟缓是指儿童语言发育遵循正常儿童的顺序,但比正常速度缓慢,未达到与其年龄相当的水平。语言发育迟缓是2岁左右最常见的发育相关问题之一,发病率约15%左右,其中有50%左右到3-4岁时语言发育能达到正常,而其余50%则会发展为语言障碍。相当比例的儿童,尤其是感受性语言问题(语言理解差)的儿童,在入学后会面临认知能力差、学习困难以及情绪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由于在症状出现早期很难判定患儿的预后,因此需要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
2. 构音问题
儿童构音问题表现为说话含糊、口齿不清、难以被理解。婴幼儿期构音问题如果符合发育进程,没有影响到社会交往,则无需干预治疗。
语音清晰度发育进程:

语音音素发育进程:
年

3.言语流畅性问题(口吃)
口吃是一种言语问题,表现为语音的重复、阻塞和延长,常发生在句子的第一个单词,影响孩子流畅的表达所想表达的内容。口吃通常开始于2-5岁,2-3岁儿童口吃的发生率约5-15%,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口吃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婴幼儿期发生口吃的原因是由于孩子认知加工的速度慢于口腔运动,这个阶段出现的口吃预后较好。家长应减少关注提醒和反复纠错,调整自己的讲话方式,放慢语速、缩短句长、降低语法复杂性,鼓励孩子多说,并在孩子完整说完后给予重复和反馈,让孩子知道家长已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二、 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常见临床表现
1. 语言理解差(感受性语言问题)
语言反应差,叫名字没有反应,难以听从指令。
2. 语言表达差(表达性语言问题)
不会说:孩子1岁半尚未开口,不会有意识的叫爸爸妈妈;
说的少:词汇量少,2岁的词汇量少于50个;语言简单,2岁不会说短语,3岁不会说句子。
3. 功能损害:影响社会交流问题
不愿说,主动语言交流少,或不会交流;不能对话,难以对话交流。
三、 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早期识别——预警征

四、 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诊断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语言发育迟缓的预警征时,就需要带孩子到医院早期就诊,通过临床访谈、发育测试和辅助检查等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早期干预和治疗。
需要评估的内容:
1.发育测试和量表
用于明确诊断和了解发育水平,常用的有Gesell测试、语言筛查测试、自闭症量表等,从语言、认知、社会交往、运动等方面,明确孩子是单纯的语言发育迟缓还是全面的发育迟缓,排除自闭症等疾病的可能,并明确孩子的语言发育水平,指导早期干预和治疗。
2.辅助检查,明确病因:
(1)听力:排除听力异常,了解听觉辨识度。
(2)脑电图、CT、磁共振:了解脑发育是否存在异常。
(3)染色体、基因、血和尿串联质谱:明确有无遗传或代谢性因素导致发育异常。
五、 婴幼儿语言发育迟缓的治疗
(一)医疗机构提供的训练
1. 语言训练。
2. 听力统合训练:提高各个音频的听力感受力。
3. 脑循环(低频脉冲电治疗):改善脑功能,提高认知发育水平。
(二)家庭日常生活中可执行的早期语言干预
应该首先聚焦互动技能,加强亲子交流和社会互动应该是家长最有效的出发点。研究证实,家庭环境影响语言发育。经济收入高、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孩子的语言发育也会相对较早,这与亲子互动的量和质密切相关。
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养育,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根据孩子的发育水平,在日常养育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孩子掌握和运用关注、等待和轮替等互动技巧。家长应跟随孩子的兴趣,调整说话方式,通过描述或评论等方式对孩子的回应进行及时反馈,增加对话轮回,逐渐扩展词汇量和句子长度。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早期,尤其是2岁以下,不建议使用屏幕(手机、pad、电视等)教语言,而应该在日常生活场景中,使用实物来建立认知概念。
本文是张媛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