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席汉氏综合征,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席汉氏综合征(Sheehan‘s syndrome)是由于产后大出血、休克而导致垂体前叶缺血坏死,继发出现垂体前叶多种激素减退或缺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发生率约占产后出血及休克病人的25%。妊娠期间垂体增生需氧量增多,对缺血缺氧较为敏感。此时,若有全身循环衰竭,垂体前叶血流量骤然锐减极易发生缺血坏死。
席汉氏综合征临床表现
主要是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及促甲状腺激素过低的症状:
1.促性腺激素过低,可出现产后无泌乳、闭经、性欲减退或消失,生殖器及乳房萎缩等;
2.促肾上腺激素过低,可有虚弱、疲倦、厌食、低血压、低血糖、易感染、皮肤色素变淡等;
3.促甲状腺素过低,可有贫血、畏寒、面色苍白、水肿,皮肤干且粗糙、表情淡漠、迟钝、心率缓慢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危象,如高热、呕吐、谵妄、昏迷等症状。由于意识中枢(大脑、丘脑下部、中脑网状结构等)神经细胞代谢发生障碍,则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失眠、抑郁、谵语、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
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垂体坏死的程度有关。当垂体坏死达50%时,临床上可出现症状坏死面积达75%以上则症状明显坏死面积超过95%则出现严重症状。对于垂体累及范围小、程度轻者如早期治疗,促其代偿增生,可望恢复。因此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确诊方法
目前确诊的方法除临床表现外,主要是实验室内分泌测定、蝶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以及垂体前叶储备功能的测定。实验检查除血糖、胆固醇、电解质外,必须通过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血中激素如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黄体生成素(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雄二醇(E2)及皮质醇等。垂体前叶储备功能测定可通过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兴奋试验、胰岛素低血糖兴奋试验等评估。
席汉氏综合征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必须做好孕期保健及预防,并应及时处理产后出血,防止休克时间过久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及治疗,力争使坏死组织通过代偿恢复功能。对于产后出血及休克的病人,应于分娩后20-30天施行LH-RH兴奋试验,以达到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的目的。对于垂体受累严重或延迟诊断的病人,均需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以减轻症状、恢复体力及预防危象的发生。
对有促性腺激素过低的生育年龄妇女,宜采用雌孕激素周期治疗;对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应给予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对于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应口服甲状腺素治疗。
给患者的忠告
如果发生了严重的产后出血,请听从医生的安排,及时接受输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纠正失血造成的贫血,缩短垂体缺血缺氧时间,避免或减少席汉氏综合征的发生,有效提高产后生活质量。
本文是陈志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