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蒋泽宇 三甲
蒋泽宇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

双相障碍的演变

2231人已读

一、自发的演变

双相障碍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般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多数患者具有躁狂和抑郁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只有 10% ~20%的患者仅出现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的自然病程是数周到数月,平均3个月左右。有的发作只持续数天,个别可达10年以上。部分患者的病程可呈自限性,轻度发作即便不加治疗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发缓解。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顺序,可连续多次躁狂发作后有一次抑郁发作。也可能反过来,或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发作间歇期症状可完全缓解,也有20%~30%的双相Ⅰ型和15%的双相Ⅱ型患者持续存在情绪不稳。间歇期的长短不一,可从数月到数年。随着年龄增长和发作次数的增加,正常间歇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首次发作通常继之于应激性生活事件,但以后的发作与精神应激的关系不大。首次发病起病年龄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一般不到30发,可见于任何年龄,但大多起病于 50岁以前。发作频率,复发与缓解的形式均有很大变异。中年之后,抑郁变得更为常见,持续时间也更长。

虽然双相障碍有自限性.但如果不加治疗或治疗不当.复发率是相当高的。未经治疗的患者中,50%能够在首次发作后的第一年内自发缓解,其余的在以后的时间里缓解的不足 1/3,终身复发率达90%以上,约15%的患者自杀死亡.10%转为慢性状态,而长期的反复发作可导致人格改变和社会功能受损。

过去一般认为几乎所有躁狂患者都能恢复,现代治疗最终能使 50%的患者完全恢复,但仍有少数患者残留轻度情感症状,社会功能也未完全恢复至病前水平。在最初的3次发作,每次发作间歇期会越来越短,以后发作的间歇持续时间不再改变。对于每一次发作而言,显著或完全缓解率约为70%。

二、治疗下的演变

1970年代锂盐的引入极大地改变了双相障碍的演变。据报道,锂减轻了症状阶段的发病程度,但实际持续时间和频率几乎没有改变。

对于治疗下病程的演变,研究认为和疾病阶段的性质有关:躁狂发作是6周,抑郁发作是11周,混合发作是17周。

混合状态期间更容易复发。研究中最常提及的复发因素是:糟糕的疗效、药物剂量减少、社会心理压力突现以及治疗后耐受性现象。演变还与其他因素有关,例如:

1. 有无家庭双相障碍家族史

2. 社交圈的质量

3. 和其他精神病症状或症状初期所表现障碍的联系

4. 在接受有效治疗前的时间延误

5. 抑郁发作开始的年龄

6. 治疗初期糟糕的治疗反应

7. 快速的循环形式

好的预后和尽早诊断分不开,同时要及时治疗以尽量减少个人的、社会的和职业的负面结果,避免可能导致的慢性病理改变的发生。

双相Ⅱ型通常在更多阶段伴有没那么好的临床演变。尽管双相Ⅱ型多处于相当稳定的阶段,5%到15%的患者会从躁狂发作转向双相Ⅰ型。双相Ⅱ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类似于单相情感障碍,因为患者只在感到郁闷的时候咨询医生。

三、长期演变

疾病的长期演变不容易重建。从全球看,疾病的预后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演变,尤其是在快速循环的情况下,或者在持续轻微症状的情况下。

长期演变以三种值得注意的负面结果为特征:自杀、有害物质滥用和社会精神病学影响等。

自杀危险增加

有研究报告,双相障碍平均自杀率19%,根据研究有自杀倾向的概率为25%到50%,10%自杀成功。

双相障碍患者中,Ⅱ型患者的自杀率要高于Ⅰ型。

因此,自杀行为(企图和行为)是双相障碍的主要隐患。研究认为,双相障碍自杀发生概率比普通人群高出15倍。双相障碍的自杀危险因素包括:住院阶段、药物滥用、双相障碍家族病史、发病的初始年龄、抑郁、混合以及因躁狂而表现出烦躁心境、抗抑郁治疗后的突发躁狂发作、快速循环。

幸运的是,双相障碍的治疗对自杀有着很好的预防作用,患者在疗效上的进展降低了自杀率。

上瘾行为和法医学行为

这是双相障碍中两个主要的后果。

躁狂发作抑制解除的危险性常常被低估。该阶段会有从身体暴力到性侵犯的可怕行为。

双相障碍和犯罪的联系主要和酒精中毒、有害物质上瘾有关。这在年轻人中尤为常见。

社会精神病学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影响深刻。社会家庭和社会职业影响至关重要:只有25%的双相障碍患者与他人共同居住生活,60%没有稳定的职业。

对很多患者来说,大额借款和债务出现在躁狂发作期,而对抑郁发作行为的忽视则改变了家庭和职业生活。

如果患者没有正确认识他的疾病以及他的病理性情绪变化,他就有可能低估社会精神病学带来的各种后果。

该病不仅影响配偶也影响患者周遭的所有人,该影响在90%的情况下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患者的若干情绪,有时候是相互独立的,都蜂拥而上,因为行为举止的改变带来害怕、不安,还要面对他人的目光,生气与快感消失后的消极、兴奋,各种形式的物质滥用等。

蒋泽宇
蒋泽宇 主任医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