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陈骏 三甲
陈骏 副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皮肤科

5.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影像学诊断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2020年版)

1096人已读

2.3 影像学诊断

X线平片由于重叠效应和低密度分辨率,对软组织肿瘤定性作用不明显、定位较模糊,可见隆起于皮肤表面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及骨骼受累。CT成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范围。在CT图像上,皮肤DFSP的密度与肌肉密度相当或稍低于肌肉密度,无钙化灶,CT增强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强化,呈多结节征。CT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能够直观显示DFSP向皮肤隆突性生长,悬吊于皮肤外;其被称为悬吊征,被认为是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征象[8]。此外,尽管DFSP极少发生转移,患者胸部CT检查可显示患者是否经血行转移至肺部。

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是诊断软组织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肿瘤大小、浸润范围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I上可见肿瘤位于皮肤及皮下脂肪组织内,呈单个或结节状生长,向皮肤外隆起,通常肿瘤边缘不明确。DFSP在影像学检查中常可见病灶相邻皮肤或病灶相邻筋膜增厚,其被称为皮肤尾征和筋膜尾征[9]。在T1WI序列上,与肌肉相比,肿瘤呈均匀、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当肿瘤较大时,可呈高、低、混杂密度的肿块,可有瘤内出血、黏液变和坏死;在T2WI序列上,与脂肪相比,多表现为高信号或等信号,高信号考虑为瘤内黏液变或坏死,稍短T2信号考虑为纤维组织,低信号高度提示肿瘤为纤维组织来源;在STIR序列上表现为高信号;DWI序列呈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瘤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考虑为肿瘤间质内胶原纤维或致密结缔组织[10-11]

增强CT三维重建结合增强MRI成像可充分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以及肿瘤侵犯周围组织的范围和程度,特别是肿瘤侵犯横纹肌、神经和血管的程度,这对肿瘤诊断与手术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CT-MRI的三维可视化重建能够帮助医师更加直观、精确地确定肿瘤大小、深度及位置关系,使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大大降低患者术后复发概率[12]。此外,CT、MRI增强扫描可明显提高对隐匿性病灶的检出率,对复发病例具有重要意义[13]。对于术后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的患者,CT、MRI可进行预后评价、疗效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治疗计划[14]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与CT/MRI联用的PET/CT或PET/MRI可评估病变是否复发和发生远处转移,对软组织肿瘤的识别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发现无症状患者的微小肿瘤病灶,具有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的价值。有研究[15]描述了DFSP的PET-CT表现,包括躯干和头部皮肤轻度摄取,或在肺、腹膜后或肌肉转移部位更明显的摄取。研究[16]表明,采用氟代脱氧葡萄糖 (18F-fludeoxyglucose, 18F-FDG) 的PET/MRI可显示DFSP纤维肉瘤转化,表现为肿瘤部位标准化摄取值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 显著增加。

血管造影可显示肿瘤血供及瘤内出血情况。当肿瘤具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在增强期明显强化,表明肿瘤富含血管。当肿瘤内在T2WI序列上高信号内的低信号与肿瘤内斑点状无强化相对应时,表明存在瘤内出血[17]

不同医院影像科的设备条件和医师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即使采用同一种检查方法,不同的医院获得的结果也可能有所不同。主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经济状况、医院的设备条件和影像科医师的诊断水平,以及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综合评估和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

图片 6.jpg

陈骏
陈骏 副主任医师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