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组织病理学诊断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专家共识2020年版)
2.4 病理学及分子诊断
2.4.1 组织病理学 DFSP是发生在浅表部、局部侵袭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细胞丰富并呈席纹状排列,肿瘤中1型胶原a1链基因 (collagen type 1-α 1, COL1A1) 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β, PDGFB) 形成的COL1A1-PDGFB融合基因或相关融合蛋白,其组织学亚型包括较常见的经典型、色素型(又称为Bednar瘤)、黏液型、萎缩型/斑片型、硬化型、纤维肉瘤样型,以及少见的颗粒细胞型、肌样分化型、巨细胞型、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型等[1, 5]。
(1)经典型DFSP
该亚型通常表皮不受影响,肿瘤在真皮和皮下组织弥漫性浸润,浸润皮下脂肪形成典型的蜂窝状外观。肿瘤细胞呈单一梭形,细胞核肥胖或呈拉长的波浪状,可排列成席纹状、漩涡状或车轮状。细胞异型性小,有丝分裂活性低,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的表浅部分细胞较少,这对活检标本的鉴别诊断造成相当大的挑战。极少数病例表现为皮下肿块伴深部软组织浸润。罕见病例可能表现为血管显著增生、颗粒细胞改变、核栅栏形成和Verocay小体形成。
(2)色素型DFSP
该亚型表现为肿瘤中出现数量不等的色素树突状黑素细胞。其鉴别诊断包括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纤维瘤、黑色素瘤和细胞性蓝痣。
(3)黏液型DFSP
该亚型罕见,肿瘤出现明显的结节状黏液样间质(>50%),伴有多量增生的血管,血管壁可轻微纤维化,肿瘤结构多样,可与其他黏液样间叶肿瘤相似。其鉴别诊断包括梭形细胞脂肪瘤、黏液纤维肉瘤等。
(4)萎缩型DFSP
该亚型罕见,临床表现为扁平、斑块样生长,组织学上除了经典型生长模式外,肿瘤细胞还可排列成平行或水平方向束状结构[18]。其鉴别诊断包括多种皮肤梭形细胞肿瘤,如神经纤维瘤、良性斑块样CD34阳性真皮纤维瘤、硬化型纤维瘤等。
(5)硬化型DFSP
除了经典的形态学表现,至少50%的肿瘤出现了少细胞或低细胞胶原化区。该病变可误诊为其他良性硬化性病变和间叶性肿瘤,如硬化性上皮样纤维肉瘤、硬化性或促纤维增生性平滑肌肉瘤、黑色素瘤等。
(6)纤维肉瘤型DFSP
该亚型占所有病例的10%~15%,可为原发性,也可为经典型DFSP局部复发。组织学上肿瘤失去经典型生长模式,常呈结节状、束状、人字形生长。肿瘤细胞异型性和增殖活性增加,生物侵袭性增加,从而获得转移潜能。该亚型可能模仿其他梭形细胞肉瘤,如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滑膜肉瘤和平滑肌肉瘤等。

本文是陈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