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郁症的100条实用知识!你想知道的,全都有
一.易患抑郁症的10类人群
1.青少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每年接受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人群中,青少年约占1/4。
2.产后女性。
3.更年期女性。
3.中老年人群。
4.无业人员。
5.分居、丧偶、离异人群。
6.留守儿童。
7.童年有创伤的人群。
8.性格有缺陷的人群。
9.情感生活不稳定的人群。
10.缺少社会资源支持的人群。
二.抑郁症10个诱发因素
1.遗传因素:如果家庭中抑郁症的患者,家庭成员罹患疾病的危险性增高。
2.生物化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及神经递质功能紊乱导致抑郁症。
3.性格因素:悲观、自信心差、过分谨慎、完美主义、过度敏感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4.应激性生活事件。
5.工作压力。
6.家庭关系不良。
7.严重或慢性躯体疾病。
8.亲人离世。
9.经济困境。
10.童年创伤经历。
三.抑郁症患者的10个常见症状
1.心情低落。
2.兴趣减退或快感缺失。
3.悲观消极,无望、无助、无用感。
4.精力不足,缺乏动力。
5.失眠。
6.食欲下降。
7.性欲减退。
8.注意力下降和记忆减退。
9.躯体疼痛或不适。
10.焦虑烦躁。
四.抑郁症的10条症状学诊断标准
1.心情低落
2.兴趣或乐趣丧失
3.精力不足或无动力
4.注意力难以集中或下降
5.自我评价低,自信心下降
6.无价值感,自责甚至自罪
7.悲观消极
8.自杀自伤想法和或行为
9.食欲下降
10.睡眠障碍
五.抑郁症的10大常见误区
1.抑郁症仅仅是性格缺陷,心理脆弱或矫情、想不开。
2.性格开朗的人不会得抑郁症。
3.抑郁症只是情绪问题,不会有躯体不适。
4.得了抑郁症,和亲人朋友聊聊天或出去放松放松就能好。
5.抑郁症会遗传。
6.抗抑郁药副作用大,抑制神经,损害大脑。
7.抗抑郁药物有依赖性,吃上就停不下来。
8.抑郁症基本治不好。
9.抑郁症靠心理咨询或治疗就够了。
10. 得了抑郁症永远也好不了了。
六.抑郁症的10大危害
1.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工作学习效率下降。
2.严重者可出现自杀自伤行为。
3.食欲下降,不吃不喝,长期导致营养不良。
4.加剧躯体疾病恶化。
5.罹患慢性躯体疾病的概率增加。
6.精神痛苦。
7.影响人际关系。
8.认知功能下降。
9.免疫力下降。
10.增加经济负担。
七.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中重度抑郁症首选药物治疗。
2.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正念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
3.MECT治疗。
4.经颅磁刺激治疗。
5.团体心理治疗。
6.光照治疗:尤其适用于季节性抑郁障碍。
7.音乐治疗。
8.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成药和针灸治疗。
9.运动疗法:适用于轻中度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10.阅读治疗:阅读心理治疗的自助材料。
八.常用10类抗抑郁药
1.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舍曲林、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沙明。
2.选择性5-HT及NE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
3.NE及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米氮平、米安色林。
3.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NDRI):代表药安非他酮。
4.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NRI):代表药瑞波西汀。
5.5-HT平衡抗抑郁剂(SWA):代表药曲唑酮、奈法唑酮。
6.褪黑素能抗抑郁药:代表药阿戈美拉汀。
7.5-HT再摄取抑制及受体拮抗剂:代表药伏硫西汀。
8.选择性5-HT再摄取激活剂:代表药噻奈普汀。
9.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代表药氯丙咪嗪、阿米替林。
10.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
后三类药物临床已很少应用。
九.抗抑郁药10个常见副作用
1.恶心:恶心发生的比例约为25%,更常见于服用文拉法辛和SSRIs的患者,而安非他酮、米氮平及瑞波西汀则相对少见。
2.腹泻:大约15%的患者出现腹泻。
3.便秘: 5%的患者出现便秘。
4.口干:
5.头晕:
6.头痛:
7.体重增加:大部分抗抑郁药仅可能导致程度较轻的体重增加,但米氮平、米安色林、阿米替林及帕罗西汀则不然。安非他酮是唯一一种可降低体重的抗抑郁药。
8.出汗:20%的患者出现过度出汗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头皮、面部、颈部及胸部,常呈阵发性。
9.过度镇静或失眠:患者有时需要抗抑郁药的镇静作用,但有时又并不期望。米氮平、米安色林、曲唑酮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而安非他酮、SSRIs和SNRIs镇静效果较弱。
10.性功能障碍:可能出现影响性功能的各个方面,包括性欲下降、性唤起困难、射精延迟、性快感缺失及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可达80%。不引起性功能障碍的抗抑郁药有安非他酮、米氮平、米安色林和曲唑酮。
十.给抑郁症的家人10条建议
1.首先要正确认识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2.陪伴患者积极接受正规治疗。
3.理解患者的痛苦,不歧视,不指责。
4.多陪伴患者,关注风险。
5.不轻易给患者停药减药。
6.寻找正规医院信任的医师固定复诊。
7.有疑问主动询问医生,不轻信网络。
8.病情变化,及时陪伴患者复诊。
9.积极配合医生,不干预治疗。
10.为患者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
本文是颜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