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系列(四)——诊断与分级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早期、中期下肢浅静脉曲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后期会使部分患者丧失一定的劳动能力,消耗大量医疗资源。我们将通过九个小专题为大家讲解“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第四部分。
诊断
为了诊断疾病,根据具体症状,医生会安排一些检查。如果您对相关检查有疑问,请咨询医生。
影像检查
(1)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同时明确下肢的深静脉、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功能,判断有无反流或血栓形成。操作时,可能附加屏气试验(Valsalva)、挤压试验等,以进一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是否存在反流。其检查同时可以为手术提供直接的引导和辅助,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曲张首选的辅助检查方法。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静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性检查,目前仍首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进行筛查。
(3)计算机断层扫描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
可用于静脉阻塞性疾病和先天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合并肿瘤性病变或外源性压迫尤其适用。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下肢静脉曲张时,需要依靠的实验室检查并不多。主要用于辅助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的相关并发症。例如,在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时,可增加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等检测以评估炎性反应和血液黏度等。
评价分级
目前,国际上评价慢性静脉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权威方法和标准主要有CEAP分类和VCSS评分。
CEAP 分类
CEAP是各分类系统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C——临床表现(clinical),
E——病因(etiology),
A——解剖部位(anatomy),
P——病理(pathology)。
该分类方法经多次改版完善后,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VCSS 评分
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the 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系统,包括疼痛、水肿、静脉性跛行、色素沉着、脂溢性皮炎、溃疡、溃疡直径、病期、复发和数量10个评估项目,每个单项0~3分,总分为0~30分。评分越低表示病情越轻,评分越高表示评估结果越差。该评分系统更适用于病情较重的下肢静脉曲张,同样经过多次改版。

*本文参考文献:[1]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 梅家才, 郑月宏. 原发性下肢浅静脉曲张诊治专家共识(2021版)[J].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 7(7):11.
**本文转自宣武医院血管外科,部分内容来源于妙佑医疗国际(Mayo Clinic)知识库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