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章爱斌 三甲
章爱斌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

胆囊腺肌症需要手术治疗吗?

4194人已读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小众的胆囊疾病,小众到很多外科医生都对它没有正确的理解。胆囊腺肌症的发生率其实并不低,目前多数研究报道胆囊标本中合并腺肌症的比例为10%左右。之所以小众,是因为过去对胆囊腺肌症的了解相对比较少。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胆囊腺肌症被发现。很多病人在体检中被发现胆囊腺肌症,得到的第一条建议往往是手术切除胆囊。那么,胆囊腺肌症到底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一些科普。

1.什么是胆囊腺肌症?

胆囊腺肌症也叫腺肌瘤病、腺样增生性胆囊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从解剖学角度来看,胆囊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层、肌层和外膜三层。胆囊腺肌症即是发生于黏膜和肌层的病变,如果用显微镜观察的话,会发现病变区域的黏膜腺体过度增生,嵌入到肌层,在肌层内形成一个个微小的窦隙,在医学术语中这称为Rokitansky-Aschoff窦,以发现这个现象的两位病理学家的名字命名。有一部分病例还会在窦隙中发现细小结石或者胆固醇结晶,而最外侧的外膜层不会受到影响。因此胆囊腺肌症的病变在胆囊的轮廓之内,胆囊的整体轮廓往往是完整的。

胆囊腺肌症的高发年龄在50-60岁之间,不过近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男女发病比例相当。根据病灶的部位、范围,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三种,以前两种类型更为常见。据统计约20%的胆囊腺肌症会合并胆囊结石,因此猜测腺肌症的发生可能和结石刺激、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

2.胆囊腺肌症有什么样的临床症状?

胆囊腺肌症根据病灶的部位、范围可分为局限型、节段型、弥漫型三种,病人的临床症状通常和病灶的范围和程度有关。在早期阶段,特别是局限型患者,通常是没有明显症状。一些典型期患者,特别是节段型和弥漫型患者,因为胆囊排空功能减弱,患者可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些胆囊腺肌症可以合并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这类患者主要表现则为胆囊结石、胆囊炎症状,极个别的患者甚至可以有胆绞痛的症状。

3.胆囊腺肌症会不会癌变?

这是每个病人被诊断胆囊腺肌症后最关心的问题。

既往研究认为胆囊腺肌症是胆囊的良性疾病,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胆囊腺肌症是胆囊癌的癌前病变,但近年来国内外的确有关于胆囊腺肌症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报道。如果胆囊腺肌症是一种明确的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恶变概率,那么对胆囊腺肌症实施手术治疗是毫无疑义的。如果只是因为偶然的在胆囊腺肌症病人的病变内发现有癌变的现象,而杯弓蛇影,不分青红皂白的对胆囊腺肌症一律实施手术治疗,这一定是不合适的。反过来说,我们也有机会在正常胆囊粘膜基础上发现原位癌,能否将正常胆囊也视为癌前病变而一律进行手术治疗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从我们近年来的研究来看,我们认为单纯的胆囊腺肌症早期癌变风险非常小,几乎可以不计,因为在这些病人中胆囊增生粘膜腺体无结石刺激,因而炎症程度较轻,而炎-癌途径是胆囊癌发生主要途径。但一部分病人随着病程的推移,并发了反复的炎症或者伴发了胆囊结石,在理论上胆囊腺肌症癌变风险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因为伴随结石产生,炎症加重,对增生粘膜腺体的刺激增大,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以导致胆囊癌的发生,这与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癌发生机制类似。

4.胆囊腺肌症应该怎么治疗?

可能大多数病人在体检中发现胆囊腺肌症后,接受的第一条建议是手术切除胆囊。既然胆囊腺肌症作为一种良性的病变,发生恶变的几率是非常低的,甚至是否会发生恶变目前还没有定论的,那么不分青红皂白的手术治疗肯定是不正确的。探讨胆囊腺肌症治疗合理的治疗方法的前提是临床确诊,因为胆囊腺肌症作为一种胆囊内的占位性的病变,在小部分病人中有时候难于确诊。对于那些通过合理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的病人,胆囊腺肌症本身是安全的。因此,对于诊断明确的,不合并胆囊结石、无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每6-12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进行动态的观察随访,是安全而合理的。而对合并胆囊结石的、或者有临床症状的胆囊腺肌症患者,或随访过程中出现不能完全排除胆囊癌诊断的,应积极考虑手术切除胆囊。

因此,胆囊腺肌症本身是一种良性的疾病,胆囊腺肌症目前没有被认为有额外的恶变风险。对于大多数确诊胆囊腺肌症的病人来说,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对于那些不能完全确诊的,或者合并有胆囊结石的,伴有症状的,或者合并有其他恶变风险的病人来说,要积极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声明:本文仅作为健康科普之用,不构成诊疗建议。

章爱斌
章爱斌 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肝胆胰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