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任卫东 三甲
任卫东 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弄懂2型糖尿病控糖并不难!

1077人已读

弄懂2型糖尿病控糖并不难!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其可以带来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使患者痛苦,家庭受累,社会负担、医保开支负担加重。

但它又是可以预防、减缓和最大化避免的。在控制好坏和成本方面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操作”空间,是一种“努力1分见效1分,放松1分变坏1分”的“弹性疾病”。

一、糖尿病是“无知”病

有点像开车,良好的驾驶技巧和保养意识,会让车子少些毛病、行驶得更久。

管理血糖跟开车一样,也需要掌握“驾驶”技术,良好的习惯和保养意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控糖能力的血糖就会好,没有的话,短期靠运气,长期不乐观。

所以,糖尿病是可以称之为“无知病”,没有“控糖能力”就会发病,有则“无病”。

同样是糖尿病,为什么有的控制良好能保持健康的体魄20年甚至40年以上?有的为什么发病短短3、5年就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大的变量是对糖尿病的认识、态度和应对方式的不同。那些健康“运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糖友,都是控糖能力较强的“高手”。反之则通常是控糖能力和自我意识较差的。

“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对于糖尿病来说更是如此。日常饮食、常见血糖问题处理、遵从医嘱治疗的意识、良好的运动习惯,这些都是靠主动意识和自我学习决定。这就是为什么“糖尿病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写入全世界所有“治疗指南”中。

学习改变命运,同样能改变糖尿病。所有糖友,在确诊那一刻就应该有这种意识,第一时间尽快了解认识糖尿病,学习方法并建立新的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病”

有人会说糖尿病与遗传的关系更大,现有的证据也证明: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相比,有家族史的人糖尿病风险增加了0.9倍以上;如果家里糖尿病患者多于2人,患病风险至少会增加1.27倍;母亲患病,其他家庭成员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无家族史的2.03倍。

美国糖尿病协会也曾公开一组关于糖尿病遗传性的数据: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孩子患糖尿病的概率达50%;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若是50岁前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14%,若是50岁后确诊,孩子患病概率为7.7%。

然而,基因不能改变,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能改变是后天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改变生身父母。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一项研究发现,即使是“糖二代”,如果坚持健康饮食,也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遗传风险评分最高的参与者中,如果饮食健康度高一个点,糖尿病风险就下降了23%。

也就是说:虽然遗传度越高,糖尿病风险越高,但饮食质量提高就能降低糖尿病风险。

中国的大庆实验、外国的芬兰糖尿病实验、美国的糖尿病干预计划,都充分的证明的生活方式干预,是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性价比也最高的糖尿病防治方式。

说到这里,相信你会更重视生活方式,具体怎么做?到底哪些生活方式对糖尿病有影响?今天就分享一个李光伟教(糖尿病学科泰斗级专家)的“500111”法则

“5”:每周运动五天,每天至少运动半小时。

坚持锻炼和节食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强度过高反而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建议可以用不同强度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锻炼强度比较大的,比如打球、踢球,每天半小时就够了;运动强度比较轻,比如遛弯,慢跑的时间就可以稍微长一点,视身体情况而定,愿意选哪种都行。

“0”:不喝饮料。

饮料可增高29%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增高糖尿病风险31%,贴着“健康”标签的100%纯果汁,增加糖尿病风险12%。

“0”:晚饭以后就不再进食。

晚饭时间最好在18~20点之间,这样到睡觉前胃里的食物基本消化完毕,不会影响睡眠质量。晚饭后不要再吃东西,也能降低糖尿病的危险。

“1”:肥胖的人每餐要减少一两主食。

让人长胖的是“坏”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主要是指纤维含量少的糕点、米面,可以配合粗粮等一起混合食用,也可以减少摄入总量。

“1”:每天蔬菜摄入至少要一斤。

注意每天蔬菜量要大于肉类。如果一天蔬菜摄入量难以达到一斤,可以增加花色、品种来提高摄入量,但也不能太多。每天蔬果的品种以4~6种最合适。

“1”:每星期最多外出就餐一次。

饭店餐馆放的油盐会比家里做菜多很多。即使无法做到每天在家吃饭,也要注意油和盐的摄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迅猛发展。记住“500111”,多锻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糖尿病最简单的手段。对那些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好的人群,也可以采用药物干预的方法,比如二甲双胍等,减少患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膳食纤维缺乏病”

膳食纤维素本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与不可溶性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本身不提供营养,但这种“无用”刚好是它最大的用处。膳食纤维比例高了,高热量食物的比例自然会降低下来;

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易被微生物发酵,但可作为肠道益生菌的食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

可溶性膳食纤维则经过肠道菌群的发酵,最终产生SCFA(短链脂肪酸),SCFA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道激素分泌,从而增加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储存、增加饱腹感,进而改善糖脂代谢。

Lancet(柳叶刀杂志——堪称医学期刊中的“天花板”)就曾发表过大型荟萃分析,强调了膳食纤维和全谷物在日常饮食中的重要性。

研究发现每天每多摄入8g膳食纤维相应的全因死亡风险、冠心病发病风险、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和结肠癌发病风险会降低7%~19%不等。而每天每摄入15g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相应的风险也会相应下降6%~12%不等。

日本的《糖尿病防治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到“优化总能量摄入的饮食习惯改变对预防2型糖尿病是至关重要的。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已被证明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并且推荐说“膳食纤维已被证明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状态,不管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如何,都应鼓励糖尿病患者每天摄入20g以上的膳食纤维”。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仅仅提了一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成人每天膳食纤 维摄入量应>14 g/1 000 kcal[119]。膳食纤维摄入量 与全因死亡、冠心病、T2DM 及结直肠癌风险呈负 相关[122]”。

《ADA(美国糖尿病协会)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鼓励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摄入膳食纤维,其摄入量应至少达到一般人群的推荐水平,并最好通过多摄入蔬菜、豆类、水果及全谷物或膳食补充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这将有助于的降低HbA1c(糖化血红蛋白)。

中国的和美国的《缓解(逆转)2型糖尿病专家共识》也都将增加膳食纤维素作为缓解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加以推荐。

中国共识中这么说:“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在胃内排空速度慢,易产生饱腹感。可 增加燕麦、去除 80%淀粉的代餐粉制成的全麦面包、绿叶蔬菜、低糖水果等食 物的摄入。”

美国的缓解共识更是把“热量限制+膳食纤维素的摄入”当做是“实现缓解(逆转)糖尿病的核心”!特别对于超重/肥胖的患者而言。

但是也要注意其他营养素的均衡摄入,否则仅仅是单纯增加膳食纤维,可能会产生营养不良等负面影响。

糖尿病是“环境失配型疾病

这个观点来自于美国著名的人类进化和生物学家丹尼尔·利伯曼,失配型疾病就是指因为不适应人为创造的环境所产生的疾病。在长达数百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生理特点匹配的是采集狩猎时代的环境,而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农业社会、工业化以及信息化社会。

原始社会以采集狩猎为主生活,我研究过不少人类进化方面的书籍,也对比了很多考古学遗址中饮食遗迹。分析下来,古人的饮食和生活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1.食物靠自然获得,有什么吃什么,肉类食物为主,有时也会采集植物果实和根茎,实在饥饿了还会吃腐肉;说明人不仅贪吃而且杂食性动物,食谱范围很广;

2.为了寻找食物,不得不忙于奔波,白天的主要时间用来寻找食物,活动量很大;

3.有机会吃饱就尽量吃到撑,多余的热量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用以度过饥饿的时间(节约基因);

4.能不活动就不尽量不活动,以保存体力,支撑度过没有食物的时间(懒惰的基因)。

但是自农业社会以后,人类的发明所创造的环境,颠覆了上述生活方式,数百万年进化而来的基因无法适应这些变化,从而导致了肥胖、糖尿病等“失配型”疾病的发生。

工具和机器:工具的发明是猿和人的分水岭,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人们又创造了机器,现在机器变得越来越智能,人的体力与四肢也变得越来无用。

像汽车、电梯、遥控器、洗衣机、洗碗机、平衡车、互联网、外卖、机器人,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也导致了人的活动量的逐步减少,人体热量也无法及时消耗。

农业的发明:人类本能的去获得更多的能量,驯化的植物中多数都是高能量的食物。自然界中,单一的高糖食物极其罕见。但是由于耕种的规模化,大米,面粉等高糖食物变得普及起来

高糖致使人体必须不断分泌胰岛素来防止血糖过高,如今人体分泌的胰岛素是五十年前的两倍。而这是造成现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饮食环境则进一步恶化,各种高糖、高盐、高添加剂食物大量地走向我们餐桌,纯天然食物变得异常珍贵。这也造成慢性病患者人数的持续增加。

生存方式变化,从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总之我发现:社会越是发展,体力劳动就越少。

我之前曾列举过一个考古研究的例子:原始社会,除了睡觉,古人3/4的时间都是在寻找食物。到了农业社会,勤劳的人才有饭吃,劳动力代表着生产力;到了工业化社会,出现了白领和流水线上的工人。自此地主和农民、白领和蓝领,糖尿病成了富贵病。而如今,坐在办公室讨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生存也不要依赖体力了。

总之,社会发展的主轴就是不断地满足人们好吃懒做的天性。这种天性遇上我们的发明创造,“失配型疾病”就这样产生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任卫东
任卫东 主任医师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