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纯性肾囊肿
一、流行病学
单纯性肾囊肿(Simple renal cysts,SRC)是最常见的肾脏囊性疾病,可单侧单发或多发,也可双侧多发。单纯性肾囊肿在18岁以下人群发病率较稳定为0.1%~0.45%,平均发病率为0.22%,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40岁时发病率为20%,60岁以后高达50%,多数报道表明男性肾囊肿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病理生理
既往一般认为本病的成因是单一的后天因素,但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有遗传因素参与。单纯性肾囊肿起源干一段扩张的肾小管(可能是近曲小管),随着上皮细胞增殖,其内聚集了肾小球滤过液或上皮分泌液。这段扩张的肾小管逐渐分化独立成有液体聚集的囊肿。囊肿多发生在肾皮质表面,外向性生长,位于皮质深层及髓质的囊肿相对少见,邻近肾窦的皮质囊肿称为肾孟旁囊肿。囊肿多为单腔,圆形或卵圆形直径通常1~5cm(有时可达10cm以上),囊壁薄,内衬单层扁平上皮或立方上皮,通常不连续,也可能缺乏上皮层。囊肿外层有纤维组织构成,散在浸润的单核细胞。若有炎症,囊壁可能增厚甚至钙化。囊液清亮透明琥珀色,含微量蛋白。约5%囊液呈血性,即所谓出血性囊肿,其中部分囊壁可能有恶变。
三、诊断
1、临床表现
通常无症状,多因健康查体或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罕有大到可触及的囊肿。最常见的自觉症状是患侧肾区疼痛。囊内出血或继发感染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血尿或蛋白尿。6.4%可能肉眼血尿,40%可能镜下血尿,12%可能蛋白尿。血尿或蛋白尿的程度与囊肿大小无关。囊肿会随病程延长而增大。速度不定,一般比较缓慢;若增大迅速,要注意出血或癌变可能。
2、辅助检查
单纯性囊肿首选B超检查。B超的影像学特点有:①囊内无回声;②囊肿轮廓清晰,囊时光滑,边界清楚;③囊内超声传导良好,远侧囊壁回声增强;④囊肿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如超声检查结果可疑或模棱两可,CT扫描是必要的。CT扫描,良性囊肿的标准包括:①囊肿界线锐利,平滑薄壁;②囊内液体均一,通常密度<20HU,高密度见于囊液高蛋白质或囊肿出血;③囊肿壁没有增强。按照Bosniak基于CT的分类标准,单纯性囊肿大多为I类,少数为Ⅱ类。
单纯型肾囊肿一般不难做出诊断,但须注意与肾积水、肾盂旁囊肿、囊性肾癌、肾细胞癌及肾外肿瘤等进行鉴别。单纯性肾囊肿进展缓慢,预后良好。随年龄增长,囊肿数目和体积均增加。但数目增加快于体积。如果CT发现可疑的单纯性肾囊肿,应重复扫描。
四、治疗
单纯性肾囊肿进展缓慢,预后良好。无自觉症状或压迫梗阻影像学改变者,很少需要外科干预,定期影像复查即可。一般认为需要外科处理的指征是:①有疼痛症状或心理压力者;②有压迫梗阻影像学改变者;③有继发出血或怀疑癌变者。经典的治疗方法包括囊肿穿刺硬化术,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或开放性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网
无水乙醇穿刺硬化术方法简单、创伤小、痛苦少,对小于8cm的囊肿,有效率接近80%,无水乙醇穿刺硬化术的并发症包括疼痛、发热、血尿、过敏等。对于部分区域囊肿,穿刺可能损伤大血管、肠管、肝脏、脾脏等邻近器官,应慎重考虑。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有望成为大于8cm的囊肿治疗的“金标准”,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有助于降低复发率。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皮下气肿等。应针对医师所在单位设备及临床应用实际和患者病情,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意愿进行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近年来有学者使用经皮肾通道肾镜铥激光切除或切开囊壁技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过程安全,疗效确切。亦有报道经皮输尿管镜下等离子柱状电极去顶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有效性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类似。现有报道均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有效性及安全性尚需一进步证实。
五、推荐意见
1单纯性囊肿首选B超检查。如超声检查结果可疑或模棱两可,CT扫描是必要的。可使用Bosniak基于CT的分类标准对囊肿进一步分类(证据级别1b)。
2、肾囊肿的外科处理方式包括无水乙醇穿刺硬化术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等,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证据级别1a)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