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有温度的科室,做有辨识度的医生
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收到了一封表扬信,患者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生前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今年3月底,弥留之际,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他却特意嘱咐子女:“一是交党费,二是感谢朱主任。”尽管表扬信只有几百字,但这段医患故事却让人感动。
德术并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临床科室
“优质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应该并重,我一直告诉我们的医护团队,对待每一个患者必须要有责任心,拿出该有的态度。” 血液科副主任朱学军一直在思考怎样做一个有温度的科室,做有辨识度的医生 。
贫血、出血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吴老伯因为复查不及时,某天晚上在家中因为贫血晕厥被送到了急诊,焦急的女儿随即拨打了父亲住院时的管床医生徐祖琼的电话,寻求帮助。徐医生一边安抚家属情绪,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另一边在积极协调安排床位,住院抢救治疗后避免了意外发生。后来由于疫情,考虑到患者就诊不便,徐祖琼医生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与吴老伯的女儿微信沟通,答疑解惑,提醒注意事项。
“这个患者性格很随性直爽,有点倔强,加上患有轻度痴呆,治疗上并不是很配合,医护团队在患者思想上做了很多工作,”参与救治吴老伯的代兴斌副主任医师回忆说,老年人要“哄”的,血液肿瘤的治疗不能一味地冒进,也要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希望,放下思想的包袱,积极配合治疗。
用心陪伴,叙事护理拉近医患距离
“住院期间由于我父亲血管较细,打留置针时非常不易,血液科东四病区护理人员总是面带微笑,一边安抚父亲一边技术高超的‘一针见血’,有时父亲弄脏了床被,护士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及时更换。每次我父亲因病情需要住院时,护士都能一下子认出他,‘爷爷、爷爷’地喊着,主动和他打招呼,大大减轻了父亲的抵触情绪····” 表扬信中提及的这段话,令人印象深刻。血液科周霞护士长介绍,“血液肿瘤患者因为疾病治疗强度大、治疗费用高,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负担,吴老伯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护理工作更要有温度有情感。”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护理团队合影
疫情期间,吴老伯的儿女不方便进院陪护,除了定期送东西给父亲,血液科的护士们成了吴老伯最亲近的人,因为有轻度的痴呆,吴老伯总喜欢往病房外面跑,周霞护士长安排护士轮流看护,防止出现意外。施帆护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吴老伯有下床乱跑的迹象,就会第一时间劝导老伯,细声细语地跟他解释跌倒的风险。由于疾病缠身,吴老伯觉得吃了饭也没用,没胃口,所以经常拒绝进食,再怎么劝都不听。“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样,要靠哄的”,刚工作才一年多的年轻护士郭梦茹总是温柔地哄着吴老伯,“爷爷,爷爷,你吃一口好不好,就吃一口,吃一口才有力气,啊···张嘴···”刚刚还闹情绪的吴老伯,顿时噗呲一声被可爱的护士逗笑,耐心劝慰下,吴老伯终于一口一口吃完饭。
时间一长,吴老伯在护士们的眼里也慢慢变得可爱起来,倾听着吴老伯的“唠叨”,了解他年轻时的丰富经历,“我的孙女也是护士”,吴老伯很骄傲地说,在这里他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今年2月是吴老伯最后一次出院,尽管有些痴呆,言语也很模糊,可他看见病房里的护士,他就会开心的像个孩子,慈祥的微笑着,颤巍巍地指着说“这是小梦茹护士”。据了解,2019年血液科护理团队将“尊重、谦卑、好奇”为主的“叙事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用真诚和善意对待每一位患者,用心倾听他们,陪伴他们,想患者所想,从患者的细枝末微处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患者进一步实施护理干预。
今年3月底,吴老伯在家中安详离世,遵从他的遗愿,子女们替吴老伯缴齐了党费,又写下这封表扬信。
“不论是科室还是个人,希望通过中西结合,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让病房、科室、医院成为一个有爱有温度的地方。”朱学军说。
摘自
【医患故事】一位白血病老人的临终嘱咐
江苏省中医院订阅号 2022-05-30 17:30 发表于江苏
主管部门:江苏省中医院 党委宣传统战处
审核:冯瑶
专业审核:朱学军、周霞
文稿、编辑:麻云
本文是朱学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