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的新危害:增加罹患脑膜瘤的风险
近30多年来,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 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人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仅为0.67%;但时过境迁,2015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大幅升高为11.2%,说明我国糖尿病防控形势已到了严峻时刻。
糖尿病的经典损害
作为一种全身性代谢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及组织,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后果堪忧。例如,高血糖可引起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导致出现视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长期高血糖导致口腔血管及神经病变、钙质流失、免疫力下降、继发感染等,而出现牙龈萎缩或肿痛、牙周感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等;在泌尿系统,糖尿病可导致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增加甚至糖尿病肾病;在循环系统,由于心脏植物神经受累,可导致静息心动过速或体位性低血压;由于局部免疫力下降,在皮肤,糖尿病可引起全身皮肤及外阴瘙痒、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股癣、甲癣等)、毛囊炎、疖痈、糖尿病性水疱病等皮肤病变;另外,由于胰岛素缺乏,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还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糖尿病增加罹患脑膜瘤的风险
但是,新近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危害远超作为代谢病而致的微循环和神经损害,国际上已有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可能会增加胰腺癌、肝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肾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等多种肿瘤类型的患病率,提示高血糖会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而增加肿瘤患病率。
最近,我们的研究团队率先在国际权威期刊《肿瘤流行病学》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首次发现糖尿病增加罹患脑膜瘤的风险。本团队的研究人员搜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三大权威数据库中发表于1989年至2019年之间的所有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4964位脑膜瘤患者,结果显示糖尿病会增加人群罹患脑膜瘤的风险,这种趋势在男女性别中均有显著差异。因为我们的研究所纳入的样本均为高质量的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且研究时间跨度大,纳入病例多,因此研究结果无疑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具有最高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图1)。我们同时分析了糖尿病增加罹患脑膜瘤风险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胰岛素激活IGF-R使得肿瘤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导致血管增生和肿瘤细胞增殖;
2、高血糖能为肿瘤细胞的“Warburg效应”提供更多的能量,促进肿瘤进展;
3、糖尿病相关的超重和肥胖增加罹患脑膜瘤概率。

图1:我们的研究首次在国际上阐明糖尿病增加罹患脑膜瘤的风险
在糖尿病同时,发现脑膜瘤该怎么办?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的蛛网膜帽细胞。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脑膜瘤分为三级:良性脑膜瘤(WHO Ⅰ级),非典型脑膜瘤(WHO Ⅱ级)和恶性脑膜瘤(WHO Ⅲ级),以此来划分肿瘤细胞生物学的差异性。但临床上最令人头痛的却是脑膜瘤的颅内好发部位,脑膜瘤常见于前中颅底、岩骨嵴、斜坡及枕大孔等颅底复杂部位、或静脉窦旁而毗邻大血管等重要结构,从而在威胁患者生命同时给外科手术造成很大挑战。
如果在糖尿病同时,发现脑膜瘤该怎么办呢?首先得继续努力控制血糖,根据内分泌大夫的建议,“管住嘴巴迈开腿”,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从而斩断高血糖对于肿瘤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后续的肿瘤手术治疗创造条件。其次是脑膜瘤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对于较小(<2cm)且无症状的脑膜瘤,可先密切观察,定期监测复诊;但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或随访过程中进行性增大、或出现严重临床症状的脑膜瘤,除非全身情况不允许,则需积极对待,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放疗为辅;只要经过及时、规范而细致的治疗,我们经治的绝大多数病人拥有较好的预后,能够重返生活及工作。
当然,由于脑膜瘤好发于颅内复杂结构旁,常和颅内重要神经血管毗邻,它的治疗效果和诊疗单位的手术平台质量、尤其是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显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密切相关,外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仍是患者预后的最大客观影响因素。
重医附一院神经外科作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庆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承。感谢各位病员朋友们的信任,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竭尽全力,为您的健康努力。
本文是夏海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