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腺癌到底长啥样?
胸腺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常见,其生物学行为较侵袭性胸腺瘤的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易于发生局部侵犯、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血性转移。
胸腺癌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与侵袭性胸腺瘤不同,在组织学上即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以鳞癌最多见,也可见于淋巴上皮瘤样癌、基底细胞样癌、黏液表皮样癌、肉瘤样癌、小细胞未分化细胞混合癌、透明细胞癌和未分化癌。癌组织内如胸腺瘤那样多混有淋巴细胞,血管周围间隙也有淋巴细胞浸润。
胸腺癌发病年龄较广,平均发病年龄约 50~60 岁,男性稍多见。其中类淋巴上皮癌也可见于儿童,基底细胞样癌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黏液表皮样癌与腺鳞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胸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胸腺瘤相似,但发展较快且容易导致纵膈结构移位。
胸腺癌表现为更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CT 发现时,多伴有肺、骨或胸膜转移,其诊断有时与胸腺瘤难以区分。典型胸腺癌表现为大的前纵膈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分叶,内可见坏死、囊变和出血。有学者研究发现分叶肿块、钙化和坏死更多见于胸腺癌和高危胸腺瘤,纵膈脂肪侵犯更多见于胸腺癌,胸膜腔和心包积液更常见于胸腺癌,大血管侵犯仅见于胸腺癌。


肿块边界不清,侵犯心包及血管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明显坏死,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伴有左侧胸膜腔及心包积液。

肿块边界模糊,向周围浸润性生长,侵犯心包和胸膜,内部可见囊变及钙化,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肿块侵犯心包、上腔静脉(黄箭头),内部可见坏死,伴有纵膈淋巴结肿大(红箭头)及心包积液
中老年患者发现前纵膈巨大混杂密度肿块伴临近结构侵犯、纵膈淋巴结转移高度提示胸腺癌。伴有大血管侵犯、淋巴结增大、胸外转移及膈神经麻痹多提示胸腺癌,应尽快于胸外科门诊就诊。
北京同仁医院重症肌无力(胸腺肿瘤)诊治研究中心作为国内最大的治疗胸腺肿瘤、重症肌无力的医疗中心,年重症肌无力(胸腺肿瘤)门诊就诊人次超过1200人次,年重症肌无力(胸腺肿瘤)手术例数达450台,居全国首位。其中每年有200多例为巨大胸腺瘤、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危象的患者来院手术,为很多四处奔波、求医无果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得到了广大患者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本文是余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