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科普一下家长也很关心的扁桃体的问题
扁桃体在幼童时特别重要
我刚出生的时候,还没发育好,
等到上了幼儿园(3~5岁)
我们扁桃体逐渐成熟,越来越大了,
免疫功能也会逐渐活跃。
接触外界机会病原体机会增多,
我们就要开始发威啦!

幼儿园孩子之所以容易生病,
其也是因为免疫器官在打训练战:
认识各种陌生外来物,做好档案记录,
以后就能快速将有害物消灭或阻挡在外,
对于无伤大雅的外来物则快速放行。
我们扁桃体和腺样体所在的口鼻处,
对于喜欢乱摸乱舔东西的小朋友
是病毒等最容易进来的地方,
也变成了免疫系统最好的训练场。

我们生产具有天然免疫力的细胞/抗体:
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免疫球蛋白等
清除/消灭侵入身体的有害物质。

在各种战斗中,我们积累了免疫经验,
通过咽部淋巴环等淋巴传输组织,
将战斗经验传递给各部门,
让身体各部门的免疫系统也成熟起来。
(所以,有种说法觉得小朋友不要养育得太精致,否则免疫器官没有锻炼过,长大了反而容易生病)
在人体10岁以后到逐渐成年,
我们扁桃体就可以慢慢功成身退,
让位给更成熟的部队对付更复杂的入侵,
我们的体积自然而然就缩小了。

而我的战友腺样体,
6-7岁是它职业生涯的黄金期,
到了10岁之后它也会慢慢萎缩。
总而言之,扁桃体和腺样体等
在人类3-10岁的时候作用尤为显著,
到了青春期后就会开始慢慢退化。

扁桃体为啥自己会生病?
当人体被外来敌人入侵的时候,
我们就会用急性炎症的方式进行抵抗。
但毕竟还是个10岁不到的宝宝,
如果病菌数量太多或毒力太强,
我们反复迎敌出征,
又没有时间休息复原,
我们的炎症细胞就会败下阵来,
并且混合着病菌的崩解产物
产生“化脓”现象。

另外,当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
寄生于我们的条件致病菌会大量繁殖,
一旦超过炎症细胞的抵御能力,
也会产生脓液,导致化脓感染。

如果我“胖”到影响正常呼吸/吞咽,
或者导致打鼾等症状的时候,
就需要及时就医,
必要时要进行相关手术处理~

一旦确认我已不再是我了之后?
我不仅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还会给你带来无穷烦恼,

儿童扁桃体发炎后的处理
早期发现我们充血发炎时,
可以先喝一些
清热解毒抗病毒的中成药治疗;
如果病变不能控制,
我们出现“化脓”现象,
甚至出现脓涕、脓痰时,
这时候通常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
儿童扁桃体手术指征和注意点
#
发炎并反复发作,过于肥大影响呼吸、睡眠及吞咽等都是我需要被切除的常见手术指征。
#
因为我和我的小伙伴腺样体都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所以我的肥大往往同时伴有腺样体肥大,所以通常会把我俩一起切除。
#
如果我和腺样体同时肥大而导致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有的家长一味追求保留我的免疫功能而要求只行腺样体手术或只切除某一侧比较肥大的我,手术后可能症状缓解就会不太明显。
在之后患儿生活中,保留的一侧或两侧的我也可能会代偿性肥大,导致打鼾/张口呼吸/吞咽不适/说话似口中含物等症状再次发作。
#
与扁桃体相关的主要手术风险是术后出血。有的是术后当天发生出血,也有的是术后我的窝白膜脱落或者窝缝线脱落时引起的出血。
为了减少我的术后出血,应当选用合适的手术器械、在手术当中仔细止血,术后不食用过热的、硬的食物以及避免剧烈咳嗽和清喉等。
成人扁桃体发炎的原因
虽然扁桃体10岁以后就逐渐萎缩了,
但是器官还在,还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虽然长大了会变好,
但是对于一部分成年人而言,
长期熬夜/压力大/抵抗力下降
或是疲劳着凉等,
是使扁桃体反复“生病”的主要原因。
屡次发作的急性扁桃体炎
使人体的抵抗力下降,
细菌很容易在隐窝内繁殖,
诱导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甚至反复发作。
成人扁桃体手术指征
#
如果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者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发作病史,即便注意生活方式等诱发因素仍然难以避免其反复发作者;
#
扁桃体过度肥大,妨碍吞咽、呼吸及言语含糊不清似口中含物者;
#
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病灶性扁桃体炎),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肾炎、某些皮肤病,以及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等;
#
慢性扁桃体炎与邻近组织器官的病变有关联时,如中耳炎、鼻窦炎、颌下淋巴结炎等;
#
扁桃体角化症及白喉带菌者,经保守治疗没有效果的;
#
扁桃体良性肿瘤,可连同扁桃体一并切除。
扁桃体发炎可能会引起哪些疾病?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
在受凉或潮湿、身体衰弱、
内分泌紊乱、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或生活、劳动环境不良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各种伴发疾病,
比如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风湿性心脏病、肾炎、长期低热等。
因此,慢性扁桃体炎长期被视为
全身其他部位感染的“病灶”之一,
称为“病灶扁桃体”。
常见问题Q&A
Q1:
发现扁桃体上面有许多小洞洞,特别担心怎么办?
我上面有许多小洞洞或者小的凹陷其实是我的“隐窝”,是由我表面的鳞状上皮向我实质陷入形成,每一侧的我约有6-20个隐窝(crypt)。
我的隐窝向深部延伸为盲管,呈分支状,深浅不一。这些隐窝皱褶使得我表面粘膜面积扩大许多倍,面积约有295平方厘米,较咽腔全部的表面积大6倍多,这就为抗原物质和免疫器官实质之间提供了广阔的接触环境。
靠近我上极的隐窝往往较大,称为扁桃体上隐窝。因为上隐窝较大,往往照镜子自己也能看到,一般无需处理。
Q2:
扁桃体“结石”是否需要手术?
我隐窝内无粘液腺,此不同于腺样体和舌扁桃体。故当我发生炎症时,脱落上皮、淋巴细胞、白细胞和各种细菌,可堆积于隐窝开口处,此时表现为我表面有点状豆渣样物附着,称为隐窝栓塞。
此时如果进行CT等影像检查,往往表现高密度的亮点,状似“结石”,而实质上其与胆囊结石、肾结石等成分上有明显不同。
这种情况发生后,通过休息、多饮水多能改善,大部分情况不需要手术。
Q3:
“等孩子长大了腺样体就萎缩了”,为什么还要手术?
确实是,孩子出生时腺样体即存在,之后随着接触病原体机会的增多,免疫系统反复被调动,腺样体会反复肿大,6-7岁时最为显著,大于10岁后逐渐萎缩。
在上述期间,为应对病原体反复入侵机体,免疫系统被反复调动,腺样体肿大发作频繁呈持续的肥大状态不能退缩,就可能长期影响孩子的正常通气,造成睡眠呼吸停顿、张口呼吸,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鼻炎鼻窦炎迁延不愈、颌面部发生变形等情况。
在这种腺样体持续肥大导致一系列病症的情况下,手术切除就变得非常必要了,不能够消极等待,寄希望于10岁之后腺体的萎缩。如果仅仅是在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期间有打鼾、鼻塞等症状,急性炎症消退后症状消退,一般不需要手术。
Q4:
腺样体肥大,家长该关注孩子的哪些情况?
从家长的角度判断腺样体肥大需要眼观和耳听,这对协助医师判断病情非常重要。
耳听是要听孩子睡觉时有无打鼾、打鼾频率、有无憋气。
眼观需要观察孩子睡觉时有无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睡眠不安、呼吸费力,体征方面关注扁桃体肥大、腺样体面容(鼻孔上翘、上唇变厚、上列牙齿不齐、小下颌等)及肥胖情况。
另外,还需要关注是否有遗尿、白天嗜睡、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学习成绩下降、情绪行为异常等表现。
Q5:
医生通常如何判断腺样体肥大情况?
医生通常进行鼻咽侧位X-线检查或者鼻内镜检查。鼻咽侧位片可以提供腺样体肥大占鼻咽气道的比例,是否合并扁桃体肥大等信息。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吃射线。其实,鼻咽侧位片的射线量大概是0.08mSv(毫西弗),差不多是我们十天日常生活中接受的自然本地辐射总和,这个剂量是很小的。
鼻内镜检查除了可以判断腺样体肥大情况之外,还可以判断是否合并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有的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可能不一定能配合检查。
有时医生会建议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来判断,扁桃体腺样体肥大等情况对孩子睡眠的影响。这项检查可提供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缺氧情况、体位等客观信息,对于那些对孩子睡眠相关症状信息把握不准确及纠结于是否做手术的家长可以考虑选择检查。其实,切还是不切,关键在于孩子症状的严重程度。
Q6:
为什么扁桃体腺样体手术之后,孩子还是张口呼吸?
有的孩子扁桃体腺样体肥大,手术之后还是张口呼吸,可能和睡眠习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已经造成的颌骨发育异常、还存在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因素有关,往往还需要鼻腔的药物治疗、口腔颌面外科牙齿正畸和正颌治疗等综合处理。
总结
面对扁桃体反复发炎的痛苦,有的人想一刀切除,一劳永逸;有的人却担心减弱免疫能力,宁可长期忍受发炎痛苦,也不愿意切除。
其实,切还是不切,要根据年龄以及实际的情况,听从医生指导。如果选择了切除方案,要配合医生做好术后护理,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