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调和才能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非常提倡饮食合理搭配以保证健康的需要。《素问·藏气法时论篇》又指出:“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获取是以五谷为主,五畜、五菜和五谷相互协同,合理搭配的。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物质营养来源。
《黄帝内经》中的“五谷”为糠米、麻、大豆、麦、黄黍,但是一种观点认为是指稻、黍、稷、麦、菽五种食物,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麻、黍、稷、麦、菽五种食物,现在则广泛指以大米和小麦为主的多种粮食作物。中医认为人体“四时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谷物主食是人体胃气的主要来源。在中国营养学会公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五谷杂粮等主食位于宝塔的底端,是整个膳食结构的基础。中国营养学会发表的2011年全新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明确指出:“谷类食物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谷类包括米、面、杂粮,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坚持谷类为主是为了保持我国膳食的良好传统,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的弊端。人们应保持每天适量的谷类食物摄入,一般成年人每天摄入250~400g为宜。另外要注意粗细搭配,经常吃一些粗粮、杂粮和全谷类食物。稻米、小麦不要研磨得太精,以免所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流失。”五谷杂粮的摄入,主要是为我们提供碳水化合物营养。它主要分为两大类,是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以及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但却是人体必须的,是体内能量的重要来源,但是由于与糖代谢相关,因此食用要注意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实则指各种肉类。动物类食物,包括水产类、禽蛋乳品等。一般来说营养价值较高,是我们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还为我们提供在植物性食物中所不能供给的赖氨酸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但它所含的饱和脂肪酸则容易引起高脂血症等。
《黄帝内经》中的“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特指这五种蔬菜,而是泛指能够为人体提供营养的各种蔬菜。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生活中所需要的90%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来源于蔬菜。除此之外,蔬菜还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对于平衡饮食结构极其重要。
《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其实是泛指各种可以食用的水果。饮食结构,仅仅是谷物、蔬菜和禽肉等还是不够的,各种水果的摄入弥补了它们所含营养素的不足,起到了调和的作用。所以《内经》中说“谨调五味,安和五脏”。
当然饮食结构具有共性特征,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以及孕妇等特殊群体,会有不同的要求才能够保证他们的营养供应要求。还要根据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和体质不同,分别合理饮食才能够保证健康。如妇女产后少气少血,饮食应当以补气补血为主;老年人生理机能减退,饮食应该平补为主;肥胖之人体质多水湿,应该饮食宜温热、淡味利湿为主;小儿发育阶段,脏腑娇嫩、阳气亢盛,饮食应当以健脾促进消化和清淡为主;长居高原寒冷之地的人们,饮食应当以温热为主等等。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饮食是促进后天发育生长和活动的重要手段,只有饮食调护合理才能够保证机体健康。
本文是沈世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