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睾丸附睾炎
附睾睾丸炎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和肿胀,可伴有发热等。
目前依据解剖部位分为附睾炎和睾丸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附睾炎或附睾炎并发睾丸炎,单纯睾丸炎比较少见。依据病程长短又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附睾睾丸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转为慢性炎症。慢性附睾炎常单独存在,也可以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但是多数患者并无急性发作史,少数患者可以有反复急性发作史。根据致病因素将其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调查发现15至35岁的人群最罹患附睾睾丸炎,最常见原因是感染。尿道中的感染因子可通过泌尿和生殖结构回溯到附睾及睾丸。在极少数情况下,感染因子通过血液到达附睾。在性活跃的男性中,沙眼衣原体占急性病例病因的三分之二,其次是淋病奈瑟菌和大肠杆菌。在35岁以上感染大肠杆菌的男性中,附睾炎通常是由尿路梗阻而引发
感染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和非性传播。
性传播感染:年轻患者性传播感染病菌主要是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和生殖道支原体,同时有肛交性史的男性还有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5]。
非性传播感染:
1.非性传播感染中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泌尿系梗阻疾病、泌尿系统手术及操作后。
2.流行性腮腺炎(引起单纯睾丸炎最常见的病因),通常发生在疫苗接种不规范地区71。
3.睾丸﹣附睾结核,多数来源于肾结核,也可以单独发病。
4.布鲁氏菌病、假丝酵母菌。
另外,非传染性原因也是可能的。
非感染因素:
1.胺碘酮用药相关性附睾睾丸炎,停药后症状消失。
2.白塞病( BD ),约12%~19%的患者可出现附睾睾丸炎。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数天内急性发作,通常是一侧睾丸或附睾疼痛和肿胀。可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阴茎刺痛不适。
常见体征:单侧睾丸、附睾肿胀及压痛,通常从附睾尾开始并扩散至整个附睾、睾丸。
其他体征:尿道分泌物,鞘膜积液,阴囊红斑水肿,发热。
特殊疾病相关附睾睾丸炎症状
1.腮腺炎病毒性睾丸炎:头痛、发热后单侧或双侧腮腺肿胀,7-10天后单侧睾丸肿胀,少数也可能出现双侧睾丸肿胀,单纯的附睾炎或无明显全身症状。
2.附睾睾丸结核:起病缓慢,表现为无痛或疼痛性的阴囊肿胀,附睾首先受累,伴或不伴全身性结核中毒症状。可见阴囊皮肤窦道形成或阴囊皮肤增厚。
3.布鲁氏菌病:急性感染后出现发热、出汗、头痛、背痛及身体虚弱。
并发症:未经治疗的急性附睾睾丸炎的主要并发症是脓肿形成和睾丸梗塞。慢性附睾睾丸炎可导致附睾和睾丸不可逆损伤甚至坏死(导致不育或性机能减退),并且感染可能扩散至全身。慢性疼痛也是未经治疗的慢性附睾睾丸炎的相关并发症。
【诊断】
附睾睾丸炎临床诊断主要是基于症状和体征。病史、泌尿系症状、性传播感染风险及查体能够初步判断病因,并指导经验性抗生素的使用。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和尿培养应作为基本的检查。尿常规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尿路感染,亚硝酸盐及白细胞酯酶阳性说明患者泌尿系感染并存在相应症状。显微镜下革兰氏染色培养或亚甲基蓝染色尿道涂片显示尿路感染:高倍视野下观察到>5个白细胞,
离心后初始尿观察到>10个白细胞。尿道分泌物可使用尿道拭子做细菌培养或淋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检验。 C 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可支持诊断。检查不能耽误抗生素治疗及外科干预。
所有因为性传播感染的患者都应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筛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对附睾睾丸炎与睾
丸、附睾肿瘤及附睾囊肿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彩色多普勒对急性附睾睾丸炎与急性睾丸扭转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急性附睾睾丸炎声像图特点:患侧附睾体积增大,以头尾部增大明显,回声减低或增高,可伴有睾丸体积增大,实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显示患侧附睾、睾丸内高血流信号,抗炎治疗后复查睾丸、附睾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彩色多普勒检查在炎症时显示高血流信号,而睾丸扭转时显示血流信号减少甚至消失。
治疗
向患者解释说明附睾睾丸炎的发病原因(包括性传播感染和非性传播感染),短期感染和长期感染对患者及伴侣的影响,高度怀疑或确信为性传播疾病则需告知患者伴侣。
一般治疗:休息,托起阴囊,止痛,避
免性生活。
抗生素治疗:如果怀疑感染,则使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前应留取尿液样本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常规行衣原体检测。选择的治疗通常是阿奇霉素和头孢类,以覆盖淋病和衣原体。以后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通常抗菌药物使用2-4周。对于肠道有机体(如大肠杆菌)引起的病例,建议使用氧氟沙星或左氧氟沙星。在儿童中,最好避免使用氟喹诺酮类和阿奇霉素,可以使用青霉素或者头孢类抗菌药。
中药治疗:中药可改善微循环,减少附睾纤维组织生成,缩短病程。但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手术治疗:对于化脓性附睾睾丸炎可选择附睾精索被膜切开减张术、脓肿切开引流术,或附睾切除术。对出现睾丸梗死或较大的睾丸脓肿者可行睾丸切除术。
随访
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者,需重新临床评估、诊断。对于淋球菌性附睾睾丸炎,治疗结束3天内需再次细菌培养。
治疗2周内需评估患者治疗依从性、症状改善及伴侣告知,若患者症状持续,需再次临床分析。淋球菌性附睾睾丸炎在治疗结束2周后需再次行核酸扩增试验。
如果继发于衣原体或支原体感染,需在治疗结束4周内复查。
本文是柳树凯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