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卫正奎 人已读
根据临床特点和病程长短,TD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Tourette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3种类型。目前国内外多数学者倾向于采用DSM-5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短暂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2)病程短于1年;(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慢性TD或TS的诊断标准。
慢性TD:(1)1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病程中只有1种抽动形式出现;(2)首发抽动以来,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5)不符合TS的诊断标准。
TS:(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1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但二者不一定同时出现;(2)首发抽动后,抽动的频率可以增多或减少,病程在1年以上;(3)18岁以前起病;(4)排除某些药物或内科疾病所致。
药物治疗方案:
(1)一线药物:可选用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从最低起始剂量开始,逐渐缓慢加量(1~2周增加1次剂量)至治疗剂量。
(2)强化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后,需继续治疗剂量至少1~3个月,称为强化治疗。
(3)维持治疗: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良好,仍需维持治疗6~12个月,维持剂量一般为治疗剂量的1/2~2/3。强化治疗和维持治疗的目的在于巩固疗效和减少复发。
(4)停药:经过维持治疗阶段后,若病情完全控制,可考虑逐渐减停药物,减量期至少1~3个月。用药总疗程为1~2年。若症状再发或加重,则应恢复用药或加大剂量。
(5)联合用药:当使用单一药物仅能使部分抽动症状改善,难治性TD亦需要联合用药。
(6)如共患ADHD、OCD或其他行为障碍时,可转诊至儿童精神∕心理科进行综合治疗。
非药物治疗
(1)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TD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2)教育干预:在对TD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交流,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抽动障碍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TD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病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抽动障碍患儿到成年期的3种结局:近半数患者病情完全缓解;30%~50%的患者病情减轻;5%~10%的患者一直迁延至成年或终生,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可因抽动症状或共患病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抽动障碍患儿的预后与是否合并共患病、是否有精神或神经疾病家族史及抽动严重程度等危险因素有关。
温馨提示1:由于严重的抽动障碍需要长期规范用药,所以在诊断抽动障碍之前一定要排除以下几类和抽动障碍表现很相似的疾病:1)眼科疾病比如结膜炎、视力障碍等,鼻咽部疾病比如咽后壁囊肿等;2)小舞蹈症、肝豆状核变性:需要抽血化验检查;3)癫痫:癫痫的发作类型有很多种,重点要排除以下眼睑肌阵挛、失神发作及其他的一些发作形式;4)注意力缺点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不同的是多动障碍儿童的多动形式多样,运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温馨提示2:抽动障碍病情容易反复,所以用药时间比较长,所以患儿及家属一定要按时服药,用足疗程。
温馨提示3:家庭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家属一定要给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当孩子出现相关症状时学会巧妙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能一味地批评。
本文是卫正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