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桥小脑角脑膜瘤
案例切入
患者,女,34岁。左脸疼痛难忍半年。
头颅MRI增强显示:左桥小脑角肿瘤,强化明显,边界清楚,瘤体巨大,向幕上发展,鼠尾征明显,基底宽大。
初诊考虑:脑膜瘤。
手术方式:左乳突后入路。
术中所见:瘤体血供丰富,电灼结合CUSA,肿瘤分块切除。经幕裂孔突入幕上的部分一并切除。副神经脊髓根、面听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显露清楚,解剖保留。
术后病理:脑膜瘤,沙粒体型,WHO1级。
术后CT复查:肿瘤全切。
患者出院情况良好,颜面疼痛消失,轻度外展神经受累反应。目前继续随访。
接下来就让许加军教授
在线给大家科普一下
桥小脑角脑膜瘤吧。
概述
桥小脑角脑膜瘤包括肿瘤起于岩骨后面,或侵及小脑幕者,但不含起源于斜坡的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的首例报告可追溯到1855年。Cushing在1928~1938年报告了6例。但效果都不够理想,平均术后存活12个月。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处理困难,因为有众多重要神经血管缠绕,所以术后效果差。近年,随着显微手术的发展,本病的治疗取得较大进展。1980年Yasargil报告切除30例桥小脑角脑膜瘤全部成功。
发病原因及分析
病情分析:
桥小脑角脑膜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主要病因可能为基因突变和环境因素。本病好发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者和母体孕期接触有害物质者,头部外伤等因素可以诱发本病。
一、主要病因
1、基因突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脑脑桥角脑膜瘤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为先天的,也可能为后天获得的。
2、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食物因素等。其中物理方面,电离辐射是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发展的危险因素。很小的头部放射剂量(如用于牙科放射照相的剂量)即可能增加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发展的风险,但电离辐射与小脑脑桥角脑膜瘤发生没有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化学方面,患者接触有害物质,如黄曲霉毒素等,可增加患者的患本病的概率。生物方面,患者可能接触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从而增加患者的致病率。食物方面,患者如果服用过期、发霉、变质的食物,也很可能增加致病风险。
二、诱发病因
头部外伤可增加发生桥小脑角脑膜瘤的风险,从而诱导本病发生。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长,生长方式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临床表现
常见表现:
第一,由于生长的部位扩展范围及机体代偿功能的差异,症状可略有不同。但最常见的表现是五,七,八脑神经损害和小脑功能障碍。随着肿瘤的增长,小脑脑干受肿瘤的压迫而出现相应症状。后期因导水管,第四脑室受压,脑桥,小脑角池及环池被阻塞而出现颅内压增高。
第二,脑神经以听神经损害最多见。患侧听力减退和早期耳鸣占90%以上,眩晕较少见。前庭功能试验和电测听检查发现异常。
第三,三叉神经损害也较多见,病人表现患侧面部麻木,感觉减退,角膜反射迟钝或消失。
诊断检查
1、既往病史
询问颅内高压和神经症状,注意有无癫癎发作,了解癫癎发作前、发作时和发作后的情况。
2、体检
注意检查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检查头顶部有无骨性凸出或颅骨缺损。
3、颅骨x平片
阳性所见有:①肿瘤局部颅骨内板骨质增生,内外板均有增生时可有骨性突出,少数可有颅板破坏。②肿瘤血供丰富者可见增粗和迂曲的血管压迹引向骨质增生或破坏区。③颅内压增高的颅骨改变。④有时可见肿瘤钙化和钙化的松果体移位。
4、脑血管照影
主要用于了解肿瘤的血供来源以及与周围重要血管间的关系。
5、CT和MRI扫描
可确定肿瘤的部位和大小,绝大多数可作出定性诊断。CT扫描示边界清晰的均匀高密度影,增强后显著。少数呈混合密度或低密度改变。MRI见肿瘤多数呈等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治疗方案
诊疗分析:
桥小脑角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是一种相对比较少见的颅内肿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应该是WHO1级。这种良性肿瘤如果能够全部切除,手术后患者就获得了痊愈,和正常人的生存周期没有任何差别。肿瘤通常位于桥脑小脑角区,在治疗方面优先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经枕下入路肿瘤切除术
第二、经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
第三、经迷路入路肿瘤切除术
如果手术当中不能够全部切除,手术以后应该辅助放射治疗。
许教授建议
桥小脑角脑膜瘤是需要进行手术来治疗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的话可能会使肿瘤增长,导致病情加重,而且也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的病发症出现,所以此部位脑膜瘤,不论大小,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建议尽早手术!!
本文是许加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