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付朝杰 三甲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

808人已读

OTCD一种以高氨血症为主要表现的遗传代谢性疾病,是尿素循环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3。该病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或不完全显性遗传病,是由于OTC基因变异导致OTC活性降低甚至丧失。该基因位于Xp21.1,已经报道的变异超过410种,本组是已知的致病变异位点。OTCD依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28日龄)、迟发型(>28日龄)以及无症状型,本家系同胞兄弟属于早发型OTCD。早发型OTCD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起病时间一般为生后63 h,多为12~240 h;出生时大多正常;常于蛋白质喂养后发病,首先表现为喂养困难,如拒乳或呕吐,之后迅速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或昏迷等症状,严重程度常与血氨水平密切有关,血氨>60 μmol/L可引起厌食、恶心、兴奋、失眠及性格改变;血氨>120 μmol/L可导致惊厥、意识障碍;血氨>240 μmol/L可发生昏迷、呼吸抑制;血氨>360 μmol/L,预后差,病死率高;确诊OTCD的方式依然是肝组织活检OTC酶活性或外周血OTC基因变异分析。例1出生时正常,生后50 h以喂养困难起病,且迅速出现抽搐,入院后除外临床常见引起新生儿抽搐的病因后,对于此类患儿应注意监测血氨水平,例1血氨明显升高,提示医生应警惕遗传代谢性疾病可能,但虽经积极诊疗,患儿仍迅速死亡,死后质谱检测回报提示OTCD。例2起病更早,生后6 h便出现临床症状,且首次喂养时便表现出无进乳欲望,这均提示早发型OTCD发病时间可能更早,且可于尚未进乳时便出现临床表现。因其母亲既往曾生产一早发型OTCD患儿,故即使该患儿入院时并无明显临床表现,医生也积极按早发型OTCD给予限制饮食、应用药物尽早控制血氨,同时补充精氨酸维持尿素循环。救治例1患儿时家属未同意行相关基因检查,且明确例1存在早发型OTCD后第2次妊娠期间仍未进行遗传咨询,导致再次生产一早发型OTCD患儿,虽于疾病早期便积极予个体化治疗,但患儿仍然死亡。明确致病基因有助于遗传咨询,有报道一存在OTCD母亲连续3次妊娠,第1胎存在早发型OTCD,生后第2天死亡。第2次妊娠产前诊断发现胎儿有OTC基因变异,故终止妊娠。第3次妊娠时患儿选择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和植入前基因诊断技术,避免了OTC基因变异的遗传,最终生产健康新生儿,提示临床医生对第1胎为OTCD的孕产妇应积极进行相关基因检查,明确是否携带致病基因,积极多学科合作与管理可能为患儿获得健康儿童提供机会。

例1 男,3日龄,因“喂养困难15 h,间断抽搐1.5 h”于2018年6月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入院前15 h患儿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进乳少,吸吮力减弱,无进乳欲望,未予在意,入院前1.5 h,患儿于吸吮母乳后出现恶心、吐沫,并迅速抽搐,表现为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下由出生医院转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转院进一步诊治。病程中患儿无发热,生后开奶时间不详,人工喂养,奶量0.01~0.02 L/2 h。患儿系其母第1胎1产,出生胎龄35+4周,不明原因产程发动因臀位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33 kg,无宫内窘迫及生后窒息史,羊水、胎盘及脐带无异常,Apgar评分1 min 8分,5 min 9分。母孕期产检无异常,父母非近亲婚配。


入院体格检查:身长46 cm,体重2.27 kg,头围32 cm,反应差,嗜睡,皮肤略白,前囟平坦、无紧张,机械通气下有自主呼吸,三凹征阴性,双肺送气音一致,可闻及散在痰鸣音,心率156次/min,心音有力,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弱,四肢肌张力增高,原始反射弱,脉搏搏动有力,末梢循环良好,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 s。


辅助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入院0.5 h血气分析为pH 7.18 (7.35~7.45),二氧化碳分压59.8 mmHg(35~45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89 mmHg(50~80 mmHg),乳酸5.17 mmol/L(0~2.00 mmol/L),碳酸氢根22.3 mmol/L(21.0~27.0 mmol/L),碱剩余值-6 mmol/L(-6~6 mmol/L);入院20 h血气分析为pH 7.54,二氧化碳分压21 mmHg,氧分压26 mmHg,乳酸10.3 mmol/L,碳酸氢根18 mmol/L,碱剩余值-2.9 mmol/L;全血氨测定653 μmol/L(9~47 μmol/L)。


诊疗经过:入院后患儿频繁抽搐,伴有意识障碍,予精氨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及左卡尼汀治疗,患儿于入院后26 h死亡。住院期间完善质谱检测,但家长拒绝行基因检测。生后7 d血氨基酸、酰基肉碱谱检测回报瓜氨酸降低,多种氨基酸增高;尿有机酸谱回报尿乳清酸增高,提示存在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OTCD)。


例2 男,2日龄,因“喂养困难2 d,加重5 h”于2019年11月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患儿生后6 h开奶,首次进乳便出现喂养困难,自行进乳慢,无进乳欲望,自入院前5 h患儿开始拒乳。患儿系其母第2胎2产,为例1之弟,出生胎龄38+5周,产程未发动因瘢痕子宫选择性剖宫产出生,出生体重2.965 kg,否认宫内窘迫史,羊水、胎盘及脐带未见异常,Apgar评分1 min 8分,5 min 9分。患儿和例1年龄相差17个月,母亲孕期产检无异常,但未进行相关遗传咨询。


入院体格检查:身长48 cm,体重2.89 kg,头围33 cm,一般状态及反应可,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四肢肌张力及原始反射正常。


辅助检查(参考范围同例1):入院0.5 h血气分析为pH 7.56,二氧化碳分压25 mmHg,氧分压157 mmHg,乳酸3.1 mmol/L,碳酸氢根22.4 mmol/L,碱剩余值2 mmol/L;全血氨测定230 μmol/L;入院11 h血气分析为pH 7.40,二氧化碳分压39 mmHg,氧分压74 mmHg,乳酸2.2 mmol/L,碳酸氢根24.2 mmol/L,碱剩余值-0.4 mmol/L;全血氨测定385 μmol/L。入院35 h血气分析为pH 7.49,二氧化碳分压29 mmHg,氧分压83 mmHg,乳酸7.4 mmol/L,碳酸氢根22.1 mmol/L,碱剩余值-0.2 mmol/L。


诊疗过程:结合母亲既往曾生产一早发型OTCD患儿,故入院后立即予禁食,同时加用精氨酸以及维生素B6、左卡尼汀治疗。虽经积极治疗,患儿仍出现抽搐,入院18 h合并呼吸衰竭,病情持续进展,逐渐昏迷。入院第3天患儿家属要求出院,随访患儿出院2 h后死亡。生后7 d血氨基酸、酰基肉碱谱检测回报甲硫氨酸增高,瓜氨酸降低。尿有机酸谱提示丙酮酸增高。生后34 d基因检测回报,采用高通量测序,在OTC基因外显子区域发现半合子变异c.482A>G,导致氨基酸改变p.N161S,为已知致病变异,确诊OTCD。采用Sanger对其父母验证,父亲无变异,母亲存在杂合变异。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付朝杰
付朝杰 副主任医师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