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015年,在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国际Zumba大赛上,一位特殊的美国小女孩吸引了很多人目光。她是一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不到7岁的她已经经历20多次的成分输血支持。但这并未使她失去小女孩该有的热情与活泼。从小热衷于音乐的她,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习起舞蹈,并加入了舞蹈队,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不被疾病打倒的精神,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这位小女孩名叫Audrey Nethery,她的表现让很多人了解并关注到这些罕见病患儿。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也叫做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是一种由于核糖体蛋白结构基因突变,而导致核糖体生物合成异常的罕见遗传性疾病,由红细胞内源性生成缺陷所致,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大多数患儿在1岁以内起病,通常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发育畸形和肿瘤易感性增高、骨髓红系细胞明显减少等。
1936年Josephs首次报道了此病,1938年学者Diamond和Blackfan报道并描述了该病,DBA也因而得名。DBA确切的发病率难以确定,欧洲回顾性研究表明,在≤15岁儿童中年发病率约为1.5/100万~1/20万,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1∶1,10%~25%有家族史。
DBA的病因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红细胞生成不良,出现红细胞在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的内在缺陷,发展为贫血,还可累及除红系造血外的多个系统。当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基因出现异常,如编码核糖体蛋白19的基因(RPS19)、编码核糖体大亚基基因(RPL35A、RPL5、RPL11)和核糖体小亚基基因(RPS24、RPS17、RPS7、RPS10、RPS26)出现突变时,其中RPS19突变是最为常见的DBA,RPL5或RPL11的突变更容易出现躯体畸形。
DBA的病症
1、发病年龄
绝大多数的患者会在1岁半以内发病,出生时发病者约35%,大多数患者会在出生后3~4周出现贫血症状。
2、贫血表现
起病较为缓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通常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软弱无力、无肝脾淋巴结肿大,重症患者可会出现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患者无出血倾向,晚期容易发生感染以及肿瘤。
3、肿瘤易患性
相比正常人群,DBA患者容易患肿瘤,概率大约为4%。并且发生年龄早,中位年龄为15岁。患者容易罹患的肿瘤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胸腺癌、肝细胞癌、黑色素瘤、以及胃癌和肠癌等。如果罹患肿瘤,患者会比一般人预后要差。
4、先天发育异常
30%~35%的患者可能存在先天发育异常,比如特殊面容、突眼、斜视、唇腭裂、颈蹼、肾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指或趾畸形、皮肤色素异常、泌尿生殖器官畸形等。
DBA检查诊断
1、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测
对于疑似DBA者应进行,一般是大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增大。通常在诊断时贫血很严重,2个月以下的婴儿平均血红蛋白水平65g/L,2个月以上的婴儿为40g/L。但部分非典型的DBA患者仅有轻度贫血、轻微的红系异常。网织红细胞计数有明显降低。通常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不受影响。
2、血红蛋白电泳分析
因DBA患儿多表现为胎儿造血特征,6个月内血红蛋白F(HbF)百分比也比正常同龄儿升高,6个月后HbF仍持续升高,多保持在5%~10%,这些胎儿样红细胞特征表明应激性红细胞生成。
3、红细胞中腺苷脱氨酶活性
患者通常存在嘌呤核苷代谢异常,可表现为47%~100%患者出现红细胞腺苷脱氨酶的活性升高。
4、骨髓检查
原始红细胞缺少,粒红比例增大,幼红细胞显著减少,并有成熟障碍和巨幼变现象。其他骨髓细胞增生正常。
5、其他检查
推荐进行心脏超声和肾脏影像检查筛查器官发育异常可能。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DBA的患者,建议进行与DBA相关基因突变的基因筛查。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进行RPS19基因突变的序列分析,然后通过分子学检测方法检测其他与DBA相关的基因。
DBA相关治疗
DBA的主要治疗为皮质类固醇和输血
1、皮质类固醇药物
促进骨髓产生更多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达到生长发育所需水平,减轻贫血症状。需要注意的是,在婴儿中使用类固醇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早产儿中激素长期应用可能出现生长延迟,学步时期易出现神经肌肉发育不良及运动神经延迟。所以多数专家推荐在6~12月龄之前应避免使用类固醇治疗,在此期间可以通过输血治疗进行替代。
2、输血治疗
对于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或存在类固醇使用禁忌的患者,输血是主要治疗手段。此类患者依赖长期间断性输血,应进行完全红细胞分型、去除白细胞处理,避免直系亲属供给。通常每4~6周输血1次,血红蛋白水平维持在80g/L以上,可保证生长发育及日常活动需要。
3、免疫抑制剂
治疗皮质类固醇疗效较差的患者,控制病情发展,减轻贫血。
4、造血干细胞移植
重建患儿受损的骨髓,达到治愈本病的效果,适用于类固醇药物无效、输血依赖的患者。同胞供者需注意筛查排除供者携带致病基因突变。
5、基因治疗
伴有RPS19基因缺陷的DBA患者的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体外实验显示,在患者红系祖细胞中增加RPS19基因的表达可促进红细胞发育,用转基因病毒载体来验证基因治疗功效的动物模型(去除RPS19基因表达)已经被成功制成。
大约20%患者可自发达到缓解,约70%经过治疗可达到完全缓解。但部分患者也存在复发倾向,需再次治疗达到完全缓解。还有部分患者预后较差,可因输血引起血色病,或者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肿瘤等并发症。
部分相关诊疗机构
天津血液病研究所
竺晓凡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血液儿科主任
从事血液病临床及研究工作20余年,专长小儿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协和医院
韩冰
血液内科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擅长领域:各种血细胞减少(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骨髓衰竭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
通常婴儿患有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症状非常明显,当出现典型症状时一定要及时诊治,避免生命危险。由于DB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如果发生了遗传的状况,那么家族内有人患上DBA的几率会非常大,所以一定要做好相关检查与遗传咨询。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