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合并小腿旋转畸形的一期矫正
重度马蹄内翻足为僵硬性,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后足关节疼痛且退变,无法保留关节活动度,行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肌腱转位手术和截骨手术可逐步矫正足部畸形,疗效满意且复发率低。若合并小腿外旋畸形,可同时行小腿外旋畸形矫正,一期恢复下肢负重力线。
1 Ilizarov技术结合截骨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马蹄内翻足 重度马蹄内翻足由于足内外侧肌力严重不平衡,足跖后内软组织挛缩,跗骨变形,跟骰、距舟关节脱位导致后足关节僵硬,足底或足背负重导致关节疼痛,关节炎症性改变,无法保留关节活动度。且大部分患者合并小腿外旋畸形,非手术治疗及传统手术方法难度大。非手术治疗不能矫正足部畸形,传统行广泛软组织松解和三关节融合,需去除较多骨质,易造成软组织血循环障碍,发生术后皮肤坏死、切口不愈合,足部变小等并发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Ilizarov 技术结合截骨技术逐步用于治疗重度马蹄内翻足,随访效果满意,复发率低,术后可早期负重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本研究中行跖内侧肌腱松解延长后,仅切除三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依据Pnoseti矫正原则术后缓慢牵拉紧张产生应力可促进踝、足骨及软组织再生和重塑,最大限度保留患足大小和负重功能,使足部保持较佳外形。8例行胫前肌腱、胫后肌腱转移至足背外侧,使内外翻肌力平衡,足部畸形矫正满意,达到足功能重建的效果。
2 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小腿外旋畸形的治疗 小腿外旋畸形主要继发于后天性马蹄内翻足,由于舟骨内侧半脱位,距骨在跟骨上方发生外旋,小腿下段明显外旋,伸展力矩缩短,膝关节伸直力矩减小;外翻和外旋力矩增大,进一步发生外旋,手术指征明确,需手术矫正。采用物理方法测量小腿旋转畸形方法简便,与X线、CT方法精确度基本相同。本文15例患者术前小腿旋转角度均少于49°,胫骨外旋不伴有髌骨轨迹异常,采用胫骨结节下截骨术治疗,截骨部位位于除腓肠肌及腘肌的肌肉近端,对肌肉功能影响小,术中均未松解腓总神经,术后未出现足部背伸受限和足部麻木等症状。Austin T等对32例膝内翻合并小腿外旋患者行胫骨结节下截骨及腓骨截骨术并环形外固定架固定,术后调整外架,小腿平均外旋角度术前为30.6°,术后平均为13.5°,矫正效果满意。
3 注意事项 重度马蹄内翻足畸形合并小腿外旋畸形外旋角度<40°,可同期行两种畸形矫正,但在矫正小腿外旋过程中,因为足部畸形会影响外旋角度判断,可能会导致外旋矫正不足,对于≥40°的小腿外旋畸形需术后更换外固定器构型逐步缓慢矫正,防止一次性矫正度数过大导致神经牵拉损伤。术者须具备充分判断小腿旋转的矫形外科经验,术后观察肢体远端肿胀和感觉情况,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神经损伤并发症。患者下肢持重力线一期恢复,且外固定器固定稳定,术后可早期下地负重行肢体功能锻炼,术后效果满意。
Ilizarov技术结合软组织松解和截骨手术一期治疗成人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小腿外旋畸形,短期疗效满意。需纳入更多病例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对于足部三关节截骨融合术后相邻关节是否发生退变,发生时间、程度,对患者功能影响等需进一步加强随访观察。
典型病例如下:

遗传性感觉运动神经元病患者,术前左足重度马蹄内翻足合并小腿外旋

术后左小腿外旋即刻矫正,足部马蹄内翻部分矫正

术后3月X线片

术后小腿及足部外形恢复满意
本文是许红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