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俭勤 三甲
杨俭勤 副主任医师
望京医院 脾胃病(消化)科

萎缩性胃炎,就一定会得胃癌吗?

594人已读

不少老病人,看到胃镜报告的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的肠化、上皮内瘤变等等忧心忡忡,“我是不是离胃癌不远了呢?”。

有几个概念,大家需要明确一下:

萎缩:胃黏膜萎缩是指固有腺体减少,组织学上有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2)非化生性萎缩:胃黏膜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胞侵润引起固有层腺体数量减少。其诊断主要靠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引起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化学因素药物、酒精等。

肠化:是指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小肠和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是胃黏膜的常见病变,可见于多种慢性胃炎,以萎缩性胃炎多见。据粘液组化染色把化生分为小肠型化生(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和结肠型化生(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小肠型化生无明显癌前病变的可能,大肠型化生的胃癌发生的危险性较高。而且肠化分布越广,发生癌变的可能性越大。流行病学调查,大肠型发生癌变的危险为33%。

异型增生:又称为非典型增生或不典型增生。是指明确的肿瘤性非浸润性上皮。当异型增生上皮形成扁平病变,称为胃上皮异型增生;当异型增生上皮形成隆起性病变则称之为“腺瘤”。按照异型增生分化程度和范围分为轻、中、重三级。有报道,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1.7%、9.8%,42.1%。

上皮内瘤变和异型增生是同义词略有不同。而这个词说明,第一,不是癌症!!!第二,肿瘤形成是一个进行时!!!也就是说当出现异型增生或者上皮内瘤变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但是不应该为此而认为自己就是癌症或者癌症前期了!

2021年8月,美国胃肠病协会(AGA)更新了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临床实践建议,有几条我个人认为较为重要:

最佳实践建议2:医务人员应该认识到,胃组织学上存在肠上皮化生大多意味着可诊断萎缩性胃炎。胃肠病学家和病理学家应共同努力,以提高对萎缩性胃炎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一致性,特别是如果存在明显的萎缩。

最佳实践建议6:应评估所有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如果为阳性,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治疗,并使用非血清学检测方式确认成功根除。

我国指南建议1、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规检测Hp感染,2、根除Hp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首要措施,可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从而降低胃癌前状态进展为胃癌的风险。3、根除Hp尽管很难短期逆转肠化生,但是对于并存肠化生的萎缩有干预作用。4、根除Hp有助于阻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胃癌。

最佳实践建议7: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最佳内镜监测间隔时间尚不明确,应根据个体风险评估和共同决策来决定。对于根据解剖范围和组织学分级定义的晚期萎缩性胃炎患者,应考虑每3年进行一次内镜监测。(我国指南对内镜监测建议则密度更高:对累及全胃的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OLGA系统和OLGIM系统分期为Ⅲ和Ⅳ期),每1~2年复查高清内镜;轻中度、局限于胃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建议每3年复查胃镜。也有研究认为:对于轻度者以6~12月复查一次胃镜为好,中度者3~6月复查一次,重度者一经发现,则应立即手术干预。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或肠化)和异型增生(或称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定义为胃癌前病变。但是需要知道,胃癌前病变不是癌。

胃黏膜的癌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是一个多步骤、渐进缓慢的过程,一般是: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胃癌,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甚至更长。

而有研究表明,异型增生是可以逆转的。过度的忧心,精神压力增大,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加速疾病发展进程。其中中医药在逆转异型增生上有绝对的优势。恩师劳绍贤教授强调健脾养阴、活血理气、解毒散结,结合胃黏膜之病理改变选择固定经验方(胃炎消-广中医一附院院内制剂),症状缓解后继续巩固治疗2-4个月,以改善脾胃气虚的本虚体质,防病情复发,临床收效显著。




杨俭勤
杨俭勤 副主任医师
望京医院 脾胃病(消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