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姜成惠 三甲
姜成惠 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大咖健康课】老人方言带娃,其实不影响孩子学说话

136人已读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是信息的载体,现在家长也十分重视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孩子咿呀学语时期便殷切希望自家孩子能够“伶牙俐齿”。然而,不少孩子到学龄阶段还是说话磕磕绊绊、发音不准。其实,说话不清楚也是一种“病”,也是可以治疗的。

实习生 曹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摄制 吴伟龙(实习)

大咖小传:

姜成惠

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讲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治医师,中国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言语康复委员会唇腭裂学组秘书,江苏省口腔康复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吞咽障碍及营养管理专委会常委,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微笑——救助唇腭裂儿童”公益项目唇腭裂语音--心理专家组成员。《Frontiers in Oral Health-Oral Hygiene and Oral Health Policy》,《Audito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杂志评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行业导师。2015年获得香港大学言语及听觉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得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有十余年从事腭裂语音障碍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工作经验,擅长对各类型腭裂及腭咽功能障碍造成的语音障碍、构音音韵障碍的诊治。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临床言语及听力康复”专业课教学工作。主要从事普通话腭裂患者言语障碍的主、客观评估的研究。关注普通话人群和其他语种的比较(如,英语),探索普通话腭裂语音的特异性特征,为临床评估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主持一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文章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5篇),中文论著20余篇,参译《腭裂与腭咽功能障碍的语音治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江苏省卫健委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多次前往美国、爱尔兰及中国台湾等地进行交流学习。

一个暑假,会有两三百人来看口齿不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言语及听觉科博士姜成惠告诉记者,“讲话不清楚是天生的,没办法”——这个观念需要更新了。发音有问题可以找到病因,也是能治疗的,需要引起重视。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外科的语音康复门诊,一到暑假,每天至少有十几人来求诊,一个暑假至少有两三百位患者来看口齿不清,他们的病因也是多样的。

姜成惠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她曾经接诊过一位主播,靠着说话工作的她忽然觉得自己控制不了舌头了,无法正常讲话,于是来到省口腔医院就诊。“我们发现她的舌头有震颤的异常表现,转至神经内科详细检查脑部后发现患者脑部有局部出血,影响到了言语的功能。”这是非常典型的后天因素引发的发音不清。

还有很多患者说话不清与先天性因素有关。比如唇腭裂患者会普遍有发音问题,这是因为“硬件”上就有了缺损。姜成惠也曾接诊过一名隐匿性唇腭裂的孩子,因为言语障碍被家长误送到特殊学校,明确诊断后进行了手术,再加上术后矫正治疗,才恢复正常。“对于唇腭裂患者,手术修正了正常发音所需的生理条件,之后仍然需要语音训练。就像一辆车结构是完整的,但是不会开,那么再好的车也没有用。”

“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讲话不清楚,需要多学科考虑,建立交叉学科的医疗团队,有的放矢地进行合作诊疗,这也是我们口腔颌面外科成立语音康复门诊的原因。”姜成惠表示。

小娃娃说话不利索,并不是“长大就好了”

小娃娃们的“小奶音”,有时候不标准的发音也是萌点,但是如果不标准的时间持续过长,家长就要引起警惕了。

姜成惠介绍,对孩子们来说学习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不断地听、说、模仿、纠正错误,直到最终形成正确的发音。孩子们的语言功能是逐渐成熟的,非常典型的,每一个辅音都会有特定的发展年龄。比如[Z]、[C]、[S]、[zh]、[ch]、[sh]的发音对小娃娃来说就比较有难度,形成时间约在4-5岁,此前孩子们会选择其他音节来替代。如果孩子年纪长了,却仍然发音不清,甚至说话含含混混,那就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找出病因。

很多老人会说孩子说不清楚话没关系,长大自然就好了,还有的家庭可能家里就有语文老师,觉得以后教好拼音,孩子发音就会标准了,其实并不是这样。语音障碍属于一类构音困难,语音清晰度低于正常以致无法建立正常交流的言语障碍疾病,需要专业力量来矫正。姜成惠告诉记者,在语音矫正门诊,首先要排除病理性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没有器质性疾病,那么语音治疗师会从专业角度研究孩子的发音特点。“我们需要观察舌头的运动状态,作出专业的判断并且制定治疗计划。比如有的孩子因为舌头的运动不良,有的孩子却是因为气流问题,不同的类型需要不同的治疗计划,再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训练。”

如果患者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会进行多科室联合会诊,治疗周期也会相对较长。

老人方言带娃,不会对孩子发音有实质影响

“不要对孩子说方言, 不然孩子的语言系统会混乱。”现在年轻人工作忙,老人来帮忙带孩子的情况非常普遍,有些老人的口音成了家长们担忧,生怕孩子在“第一步”就没走好。

姜成惠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目前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看,方言对孩子的语言、语音的发展影响其实并不大。“假使爷爷奶奶是四川人,小孩在四川话的语境下长大,如果孩子的四川语系能正常发展,那么他的普通话语系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掌握语系的能力是相通的”。

因此,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的语音障碍,暂时还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方法,更重要的是家长及早发现问题。不少家长由于和孩子朝夕相处,即使孩子口齿不清也能理解自家孩子的意思,从而忽略孩子的语音障碍问题。姜成惠医生提醒,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发音情况,一旦出现孩子说话吐字不清,大多数人听不懂,与小朋友交流存在障碍,3周岁还讲不出完整的句子,开口晚,不会讲话以及口吃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孩子讲话不清楚,在排除生理结构上的问题后,应尽早进行专业的语言矫正训练,越早效果越好,而孩子四周岁左右就是最佳治疗时间。“这一时期小孩能够坐得住,听得懂老师的指令,配合起来更好。”对于理解能力不足的患儿,可以先指导家长,再干预孩子。家长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进一步强化、巩固孩子的训练成果。

校对 徐珩

编辑 : 严静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姜成惠
姜成惠 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