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颌术后宣传册
正颌手术
这个宣传册包含了颌骨术后一段时间对您有用的信息。
口腔清洁
术后保持牙齿、牙龈和口腔清洁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信息将对您有所帮助。
●用一个小头牙刷(如儿童牙刷)。
.每天至少刷3次,并且每一餐后都要刷牙。
.术后2周每天用盐水漱口3次,将半勺盐溶解到一杯温水中,漱口后吐出。
.常规使用漱口水(复方氯己定),这是一种强效抗菌漱口水,仅在术后前两周使用(请将瓶子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
饮食和营养
术后您的面部会有一些肿胀,这就限制了您的张口度。当您的颌骨在新的位置上愈合,您的饮食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包括手术后第一周的流质饮食,然后逐渐过渡到需要轻度咀嚼的软质食物,并最终达到正常咀嚼。以下信息是为了确保您的食物和液体摄入是最佳的,以确保良好的愈合和减少并发症。
监测您的体重
在您恢复期间监测您的体重以确保您得到足够的营养是很重要的。术后几周内体重减轻2-5kg是很常见的。术后的6-8周内,在每周的同一时间,称一次体重来监测您的体重变化,这可能是有用的。如果您注意到您的体重有很大的变化,您应该联系您的外科医师或医院的营养师。
营养健康
尽管术后的几周内您将无法正常咀嚼食物,但速海健康的饮食是很重要的,它能确保您获得足够地蛋白质、能量和水。有助于您恢复健康。
蛋白质的需求
手术后.您的目标应该是每千克体重每天摄入大约1克蛋白质。例如,如果您术前体重50kg,术后供复期间,您每天将需要摄入不低于50g的蛋白质。
各类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例子:
.一品脱牛奶(或豆奶)=19g。
一个中等大小的鸡蛋= 6g,
.1/2杯烘豆= 15g。
液体需求
为了确保获得充足的水分,您应该以每千克体重每天至少摄入30mL液体为目标。例如,如果您体重50kg.您每天需要摄入1500mL的液体(50x30mL)。
有用的例子:
.1品脱=570mL
·一杯=250mL
能量(卡路里)需求
您应该每天吃6至8顿饭,补充高能量和高蛋白饮料。
术后第1周——流食
在术后第一周内,您不应该咀嚼任何食物。这将有助于您的颌骨在新的位置愈合。因此您只能吃顺滑且不需要咀嚼的流质食物。使用一个大的喂食注射器连接一个宽口软管或者医院提供的重力袋,将其尖墙放在脸颊和牙会之间的磨牙后区,这样食物就很容易吞咽。您应该慢慢地喝,从一大汤匙过渡到一杯,
您可以使用搅拌机/食品加工机将任何食物榨汁,您可以加入水、牛奶或酸奶(或纯素食替代品)来稀释。
有用的例子:
·加牛奶的液体炒蛋。
.水果、牛奶或酸奶“冰沙”和(或)冰淇淋(或素食替代品)。
·汤--混合以去除结块。
术后第2周-叉子可磨碎的食物
在这个阶段,您应该能够开始用小叉子或勺子吃东西,但仍然要尽量少咀嚼。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第三周(您的外科医师或营养师会建议您预约复诊)。
“叉子可磨碎食物”指的是任何只要用叉子的背面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它们磨碎并去除块状物的食物。举例包括:
·土豆泥。
.酸奶和香蕉。
·馅料柔软的烤土豆。
·软面条或煮熟的米饭。
·炒鸡蛋。
术后3-6周——软食
术后第3-6周.您可以逐渐增加饮食的稠度,但仍然保持是相对较软的饮食。应避免进食韧且含纤维的食物或硬的食物。
举例如下:
·鸡蛋饼。
·软煎饼。
.煮熟的砂锅菜。
·意大利面。
额外的营养支持
高蛋白和高能量的饮料在术后的第1-2周可能很有用。根据营养师的建议,每天服用1-3次。每瓶通常含有320kcal热量和20g蛋白质。
吞咽安全
这是术后几周内进食、饮水和服药的重要建议。
.每次您进食时在床上或椅子上坐直。
.在您进食后,保持直立坐姿至少30分钟。
.只有在您清醒和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才进食。
·每次只吃一口食物或液体。
·吞下食物并清空您的嘴,然后再吃下一口。
.不要着急--慢慢吃,每隔一段时间吃一次。
.每吃几口喝一小口水。
.在每顿饭结束时,检查您的颊部是否有任何食物残留,清洁您的牙齿和牙套,并对口腔进行冲洗。
.如果您觉得有吞咽不适感,试着用咳嗽来清理。
调理便秘
便秘可能是在全身麻醉、饮食改变和活动减少后出现的问题。一些止痛药也可能导致便秘。为了保持正常的排便,以下信息对您来说可能有用。
.有规律的饮食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和吸收。
.尽量每天进食高纤维食物,例如谷类、燕麦、水果及蔬菜(去皮及制成泥)。
.喝大量的水和液体来保持身体水分充足。
.即使是在医院和家里,尽早开始下床活动,这将有助于刺激您的肠道。
.如果问题仍然存在,联系相关科室,或您的医师或药剂师进行通便。
其他的建议
.术后您的口腔内会有一些可溶解的缝线。可以术后2周后拆线,也可以不用拆线,这些通常会在几周后自行脱落。
术后的第1至2周内保持头部抬高的睡姿,例如在头部下面多放一个枕头。这将有助于减轻面部肿胀。
术后的第一周,情绪低落甚至轻微抑郁是很常见的。大多数患者在第一周后会感觉好很多。(摘自正颌外科学原则)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