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炎那点事
鼻炎常由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理改变分为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变应性鼻炎、萎缩性鼻炎、药物性鼻炎、干燥性鼻炎等。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变应性鼻炎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过敏性鼻炎。
变应性鼻炎是指我们人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行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由20世界70年代的4%~6%升高到目前的20%,而且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大城市又高于小城市。南方以尘螨,北方以花粉过敏为主。随着养宠物的越来越多,因此宠物引发的鼻炎也呈快速上升趋势。
变应性鼻炎发病的机理是由于人体吸入过敏原后可诱导特应性个体区域引流淋巴结和鼻腔局部产生特异性 IgE,特异性 IgE 与聚集在鼻黏膜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高亲和力 IgE 受体(FcεRI)结合,形成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过敏原与锚定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的 IgE 结合,活化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导致组胺和白三烯等炎性介质释放;这些炎性介质可刺激鼻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和血管,兴奋副交感神经,进而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和腺体分泌增加,导致鼻痒、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该过程称为速发相反应。 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还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等表达或分泌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募集和活化嗜酸 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和Th2细胞等免疫细胞,导致炎性介质进一步释放,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的炎性反应得以持续和加重,鼻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导致鼻塞,该过程称为迟发相反应。 这个可能对于老百姓来说理解比较困难,概括来说,就是人体接触过敏原后导致过敏反应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鼻痒、喷嚏、清水样涕等症状,进一步组胺等炎性介质的释放导致鼻黏膜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导致鼻塞。
变应性鼻炎按过敏原种类分类可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按症状发作时间分类?分为间歇性(症状发作<4 d/周,或<连续 4周)和持续性(症状发作≥4 d/周,且≥连续 4 周)。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类?分为轻度 (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未产生明显影响)和中‐重度 (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临床诊断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依据为:1)症状:阵发性喷嚏、清水样涕、 鼻痒和鼻塞等症状出现 2 个或以上,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 1 h 以上,可伴有流泪、眼痒和眼红等眼部症状;2)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3)过敏原检测:至少1种过敏原 SPT 和/或血清特异性 IgE 阳性,或鼻激发试验阳性。
治疗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原则为“防治结合,四位一体”,包括环境控制、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外科治疗。1)环境控制主要是指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和各种刺激物。 平常出门尽量佩戴口罩,必要的时候可以佩戴防护眼镜等。2)药物治疗分为一线用药和二线用药。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第二代口服和鼻用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二线治疗药物包括口服糖皮质激
素、口服和鼻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鼻用减充血剂、 鼻用抗胆碱能药。 3)免疫治疗:即给予患者逐步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提取物(治疗性疫苗),诱导机体免疫耐受,使患者再次接触相应过敏原时症状明显减轻,甚或不产生临床症状。 4)手术治疗:外科治疗为辅助治疗方法,临床酌情使用。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以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为目的的下鼻甲成形术及鼻中隔矫正术和以降低鼻黏膜高反应性为目的的神经切断术。
从临床整体来看, 药物治疗+免疫学治疗的有效率应在 95%以上,手术治疗也应以矫正鼻腔结构的功能性手术为主,如鼻中隔矫正和/或鼻腔扩容术,真正需要切断 翼管神经/鼻后神经的并不多,也不 宜列为常规手术范畴。
综上所述,变应性鼻炎虽然目前尚不能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化的综合防治,完全可以长期控制其症状,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是李晓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