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银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足跟痛 脚底痛

发表者:俞银贤 人已读

足跟痛

脚跟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是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发生在沿脚底走行的组织受到刺激时。这种组织连接您的脚跟骨到您的脚趾。

图1 足跟.png

图1 足底筋膜

您如果脚弓变平或过度使用会导致足底筋膜组织在脚跟骨头上反复牵拉。这会导致细小的撕裂,从而产生刺痛或烧灼感。足底筋膜炎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筋膜炎的风险包括

  1. 长时间步行、慢跑、举重物和站立。
  2. 超重。
  3. 穿着旧的或破旧的鞋子或鞋跟高于5厘米的鞋子。
  4. 您脚的形状和结构。
  5. 怀孕。
  6. 变老。
  7. 没有足够的脂肪垫覆盖您的脚跟骨,所以足底筋膜失去了吸收冲击的能力。
  8. 足底筋膜撕裂。

脚跟疼痛的其他可能原因包括:

- 应力性骨折。

- 关节炎。

- 神经问题。

- 肿瘤(这非常罕见)。

脚跟疼痛通常可以通过医学检查来诊断,医生也可能建议足部X线检查。

症状

如果您有足底筋膜炎,疼痛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也可以迅速发生。两只脚都可能有这种病,但疼痛通常发生在一只脚。疼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时加重,因为当您夜间休息时,您足底筋膜组织会收紧。一旦脚底筋膜放松,疼痛通常会好转。长时间站立后或从坐位起身时,疼痛可能再次发生。爬楼梯或踮起脚尖也会引起疼痛。每当脚后跟负重时,脚后跟就会受损伤而行走疼痛。可能在脚后跟骨头出现骨质增生,也称为骨刺。骨刺通常不会直接引起疼痛。

治疗

不要期望快速治愈。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疼痛并防止其复发。它可能需要长达 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使您的脚跟恢复正常。

一、您本人可以做的治疗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 每天进行牵拉伸展运动。在早晨下床前或站立前有所帮助。做图2、3和4中的练习。图2、3和4中的练习,每天两到三次。保持伸展30秒。
图2 牵拉足底筋膜.png

图2 足底背伸跖曲,牵拉足底筋膜

图3 足底牵拉.png

图3 扶墙牵拉足底筋膜

图4 足趾牵拉.png

图4 牵拉组织训练


  • 做力量增强运动。图5中的练习可以加强您脚底的肌肉,帮助支撑您的足弓。
图5 在毛巾练习.png

图5 利用毛巾做力量增强训练


  • 尝试不同的运动。减少步行或慢跑直到您的疼痛得到改善。在治疗期间或疼痛得到改善时,可以尝试一些运动,如游泳、水中有氧运动或骑自行车。
  • 按摩。按摩您的脚底,从脚跟到脚趾以松弛紧绷的肌肉。
  • 做交叉摩擦。用您的拇指或手掌摩擦您的脚跟或足底筋膜。
  • 应用冰块。将冰块敷在疼痛的部位,持续15分钟。每天最多应用三次。使用一个装有冰块的纸杯或装满冰块的瓶子在脚下滚动,见图6。
图6 用冰块或者瓶子训练.png

图6 用冰块或者瓶子训练


  • 穿着有良好支撑的鞋子。不要赤脚,要穿鞋跟低至中等的鞋子,最多不超过5厘米,鞋子要具有良好的足弓支持和减震性。穿着高质量的的跑鞋或步行鞋,并在鞋的支撑结构出现问题之前及时更换。
  • 使用鞋跟插片和足弓支撑。您可以在大多数医疗用品店、鞋店和药店买到鞋垫,见图7和8。如果您的脚有畸形,定制鞋垫可以帮助到您。
图7 足跟垫.png

图7 足跟垫

图8 足跟杯.png

图8 足跟杯

足跟支持鞋垫.png

图9 足弓支撑鞋垫


  • 减轻体重。减掉多余的体重。
  • 使用止痛药。非处方药如布洛芬或萘普生可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当您的疼痛得到改善时,减少使用止痛药。

二、由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可能包括

  • 夜间夹板。夜间夹板可使足底筋膜组织和跟腱处于舒适的位置。这样可以使细小撕裂的筋膜组织尽快愈合,减少疼痛和过度拉伸。见图10。
图10 夜间夹板.png

图10 夜间夹板


  • 支具或拐杖。严重的可能需要支具保护,也可以使用拐杖减少足跟负重。您可能必须使用石膏、靴子或拐杖4-6周。
  • 物理治疗。可以用一些理疗仪器进行深部加热,帮助药物更好地吸收,不过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 注射。在脚后跟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可能有助于减轻疼痛。然而,许多注射会削弱或伤害您的足底筋膜。过多的注射也会削弱覆盖在您脚跟骨的脂肪垫。

如果治疗在6个月至1年后仍不能减轻您的疼痛,请与您的医生讨论其他治疗方案,如微创关节镜手术等。

结论

脚跟疼痛可能是令人沮丧的,但所幸它可能不妨碍您的日常活动。大多数人通过遵循简单的治疗方法来缓解脚跟疼痛,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继续执行拉伸和增强肌肉力量训练计划。穿着适当的、有支撑力的鞋子,并保持健康的体重,以帮助保持足底筋膜炎不再复发。

致谢

本医学科普文字及图片主要根据梅奥诊所患者教育中心系列科普资料编译。

本文是俞银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