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厌食怎么办?
何谓厌食
厌食,其实是指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或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食量显着减少。严重的厌食,可影响生长发育,造成营养不良。
厌食要与畏食、偏食区别开来。畏食者的食欲正常,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譬如口咽溃疡、牙痛、吞咽困难等原因,畏惧和拒绝进食而致食量减少。偏食的孩子食量不小,但长期进食几种固定的食物,使得营养素供应不均衡而食量并不减少。
寻根究底查病因
1、 大多数的厌食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有关。患儿平素零食过多,餐前大量的饮料,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例如边听故事、边看电视边吃饭等等。这种不良的习惯,可以扰乱或抑制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从而使患儿食欲减退。
2、部分患儿的厌食,是家长长期强迫进食的恶果。这些家长缺乏喂养知识,不了解小儿个体之间食量及体重增长的差异性,以及小儿生长发育特点;更不了解小孩也需要经常换换胃口,不愿意长期进食一种固定的食物。因此,他们常常过分担心小儿营养不足,体重增长不快,进食量过小等等,因而采用“高压政策“,强迫小儿进食。这种做法,大大影响了小儿的情绪,产生了“进食等于受罪“的错觉,并逐渐形成了条件反射性拒食,最终发展成厌食。
3、 多种急、慢性疾病常常伴有厌食,这可能与发热、病原体毒素的作用有关。大家比较熟悉的病毒性肝炎、结核、肠道寄生虫、贫血等疾病,都可有厌食表现。身体各系统、器官有病,尤其是消化系统受累时,均可使消化机能降低。
小儿厌食怎么办?
要及时找医生诊治,对因治疗除病根。锌缺乏的小儿,合理使用锌剂,可使食欲很快得到改善,平时尽可能使食谱多样化,做些美味可口、容易消化的食品。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引起厌食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
1、 餐前,不应该给小儿进食零食,以免影响食欲;餐前饮用过多的饮料,可使胃酸和消化酶稀释,胃肠道肌张力下降,故要避免;
2、进餐时,要使小儿注意力集中,不要用讲故事、看电视或其它哄劝、引诱手段作为进食的交换条件。否则,将分散小儿的注意力,影响消化机能,并容易形成要吃饭就得讲故事、就得看电视,这样一来,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又影响食欲,食欲减退就更不愿进食的恶性循环就产生了。
3.不要强迫小儿进食,目前心理及临床医生趋向于采用“饥饿“疗法。首先,肯定而又郑重地告诉小孩,如果他吃饭时无理由地不吃或不好好吃,则到一定的时间(顶多一个钟头)父母就会把饭菜收起来,而他只能等到下一顿饭时才有东西吃,且在两餐之间,不准自取任何食物。在开始时,孩子不会相信父母,往往会对父母胡闹,强迫父母投降,但经过一两次饿肚皮的经验后,他自然会学乖了,会自觉地好好吃饭的。因为,一个聪明的孩子,是不会让自己活活饿死的。这种饥饿疗法,乍一听似乎很残酷,实施起来,却比任何药物都有效,对孩子的正常心理发育极有帮助。
小儿厌食怎么治疗?
所谓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跟师三个月以来,本人以对“厌食”为主诉的门诊就诊病人进行了初步的追踪调查。探讨了目前独生子女占优势的情况下小儿厌食的病因及相关因素,借以指导临床搞好合理喂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现就初步的调查结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假性厌食与厌食
调查发现,在以“厌食”为主诉就诊患儿中有少部分属正常饮食者,称为假性厌食。这可能与独生子女受家长过度重视、溺爱有关,每个孩子对食物的喜恶不同,食量不同,食物利用率不同,只要孩子身高、体重正常增长,就不能认为是真正厌食。如长期要求孩子过度进食,将会损伤脾胃,终至厌食发生。
2、其它疾病造成的食欲低下与厌食
由于某些疾病因素影响大脑皮层及消化功能,使饱食中枢兴奋性增高,胃肠消化酶及消化液减少而出现短期或较长时间的食欲低下。这些因外感或某些慢性疾病而出现的食欲低下者,则不属本病范围。随着原发疾病的治疗好转,食欲低下症状亦好转或消失。在此提倡及早治疗原发病,遵循中医“治未病”的原则,防止厌食的发生。
3、偏食与厌食
在调查中还发现部分患儿偏爱某种蔬菜、肉、蛋、奶,而对不符合自己口味的饮食则少食或拒食。此为偏食而非厌食,但长期偏食易造成营养物质失衡,有发展为厌食的可能,故应防患于未然,纠正偏食等不良习惯。
4、厌食的病因分析
不同年龄段厌食的病因有所不同。调查的厌食患儿中,1-3岁时以喂养方式不当引起的厌食为最多见,在这一年龄段,小儿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很完善,加上喂养时强迫进食,不定时规律进食等,影响小儿食欲易发生厌食。在这一阶段,应注意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注意饮食色香味及营养搭配,以兴奋大脑的摄食中枢,使消化道和消化腺进入最佳状态,从减少厌食的发生。4-6岁患儿中以偏食、多吃冷及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引起的厌食多见。此期应意发挥成人的榜样作用,均衡膳食。
本文是吴萍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