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瘾行为的背后
被忽视的需求与情绪,让你逐渐上瘾
烟瘾、酒瘾、网瘾...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上瘾
上瘾行为泛滥,原因你一定想不到
被忽视的需求与情绪,才是上瘾行为的根本原因
Q为什么会有上瘾行为?怎么应对上瘾行为?
A:
提起“上瘾”,你首先会想到什么?
或许大部分人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瘾君子,也就是对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的人群。
这当然也属于一种瘾,但实际上,上瘾并不局限于物质,它也可以体现在行为上。甚至,在当下的社会行为上瘾比物质上瘾更普遍。
比如,控制不住地刷短视频、无法自控暴饮暴食、无休止的购物等等,都属于上瘾行为的范畴。
01 “瘾”的定义
上瘾行为,指具有严重负性后果而又无法自控的冲动性、强迫性或习惯性行为。
人们面对上瘾行为时,往往是极其矛盾的心理。
即使知道这种行为对正常的生活、工作、人际关系毫无帮助,甚至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仍旧无法舍弃它带来的短暂欢愉。
就像现代人刷短视频一样。
手指轻轻一划,一个接一个的视频就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明明知道它是无益的,但就是无法自控。
最初的快乐过后,留下的往往是无尽的空虚。
所以,所谓的上瘾行为就是个体一边渴望,另一边又厌恶地做某件事。
02 上瘾行为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人会轻易上瘾呢?有些人轻易地将原因归咎于自控力与意志力不足,于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当的上瘾行为。
这其实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导致成瘾行为的原因复杂多样,往往不止一种,有可能是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心理学家认为,上瘾最根本的原因是心理因素,本质是因为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于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获取弥补性的心理抚慰。
简单而言就是情感的转嫁,在行为A上无法获得的感受,在行为B上获得了,于是为了逃避A带来的负面情绪,就会持续性地执行B。
而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上瘾”的感觉会不断加重,直到最后无法戒断。
神经学家Claire Gillan就曾针对上瘾行为做过研究,她发现:
人在实施上瘾行为时,脑内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会大量喷涌,它们被贯穿整个大脑的多巴胺受体吸附后,会产生强烈的快感。
这在初期或许没有显著影响,但随着行为的不断重复,大脑会对多巴胺的大量喷涌进行错误解读,并产生耐受性,导致脑内分泌的多巴胺分泌越来越少。
直至最后,小幅的快感再也不能让大脑满足,只有过度的刺激才能激发多巴胺的分泌。
这个研究明确揭示了,上瘾行为会提高个体快乐的阈值,每一次上瘾行为地施行,都意味着下次要花更多时间更多精力获取快感。
03 看见“瘾”才能破除
那怎么克服已经形成的上瘾行为呢?有4个方法或许可以帮助你。
●远离成瘾源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克服上瘾行为仅靠意志力是远远不够的,大部分人都会以失败告终。
这是因为,靠意志力多指在面对上瘾源时,个体进行自我控制。
这从第一步就开始错了,比起克服,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远离。
比如当你不想和别人进行社交,你就会特别想刷手机,而一旦开始你就停不下来。
所以当大脑感知到“想刷手机”这个信号后,你可以选择提早离开诱使上瘾行为的源头。
●给上瘾行为制造阻力
为了让自己不那么容易实行上瘾行为,你可以适当给自己制造一些困难。
比如想刷短视频,可以通过系统限制相关APP的使用时长,也可以选择卸载它。
通过制造阻力,增加实行行为的成本,改变你对上瘾行为的感受。
当你再想刷视频,第一时间感受到就不是快乐,而是实行这个行为好麻烦。
上瘾行为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了。
●寻找替代行为
克服上瘾行为,最关键在于找到成瘾背后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你会喜欢刷段视频呢?是不是因为这个行为让你觉得自由、放松、痛快。
那其他行为能不能满足同样的需求呢?
比如看一部喜剧电影、在KTV嚎几首喜欢的歌。
如果这些行为即能满足需求,又不构成危害性,那可以适当用它们替代上瘾行为。
●找到专属的支持者体系
当“瘾”不受控制地涌上来时,仅靠个人可能真的很难应对。
如果这时候,有一个懂你感受的人,在旁边鼓励你,帮助你,那对抗的动力和信心也会增强。
所以可以寻找值得信赖,且理解你感受的人来成为你的支持力量。
可以是拥有同样烦恼的小团体,也可以是亲属朋友,和他们聊聊你的感受吧。
有时候,支持的力量远超你的想想。
结语
上瘾行为的背后,通常是被本我忽视的内在需求。
只有弥补了心理的空缺,我们才会在行为上做出相应改变。
所以,当你出现上瘾行为,不妨问问自己的心,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本文是程夏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