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术交流:大切口与小切口的选择——深部脓肿及坏死性肌膜炎等处理
临床中,我们遇到的糖尿病足除了干性坏疽,还经常遇到以患肢肿胀、深部积脓、筋膜层坏死为主要表现的案例,急性化脓性感染的患者也不时能遇到,此类病人的处理,通常的思路是:积极全身性抗感染、抗休克、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处理局部病灶。以往处理局部病灶常用的方案,是广泛切开、清除坏死组织、烟卷或纱条、胶片引流,近些年,具备条件的医院,会结合NPWT技术,创面负压治疗,控制局部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后期皮瓣或植皮修复创面。本人在基层医院工作,近些年在处理此类疾病上,切开引流多采用“多个小切口+NRD(即牛鼻子引流)、必要时后期NPWT”的方法,取得较满意效果,较之以往的广泛切开引流,能有效减少组织损伤,有利于后期创面愈合。现结合案例,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
患者一般情况:男性,36岁,主诉:左下肢肿胀疼痛10余天,足背溃烂渗液2天。病史:10余天前,疑似因穿着劳保胶鞋劳动,左足背皮肤被压伤,局部皮肤潮红,疼痛较轻,未在意,休息后红肿疼痛无缓解,草药外敷后红肿范围扩大至踝部,2天前足背皮肤局部隆起、表皮瘀黑,破溃渗液,伴发热,当地卫生院不敢收治,转诊到我院,入院时有发热。既往3年前在外地务工体检“血糖偏高”,未规范诊治及用药,有易口渴、饮水多、排尿多表现,近半年双足时有“蚁行感”。入院查体:发热38.6℃,余体征正常,左小腿下1/3至左踝、左足明显红肿,左足背见坏死创面,局部皮肤瘀黑,自行破溃,渗出淡黄色液,有臭味,并可见张力性水疱,踝部按压凹陷性水肿。足底触觉迟钝。辅助检查:血常规及CRP提示存在感染,随机血糖:血糖仪High!,静脉血35mmol/L。糖化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值。患肢动静脉彩超未见堵塞。DR未见异物残留及骨质异常。
诊断:糖尿病足(考虑深部脓肿形成或筋膜坏死)

处理:抗感染、调控血糖,急诊手术切开引流。
切开引流具体操作:足部皮下波动感明显处及肿胀处,手术刀作小切口,多为1.5cm到2cm,局部坏死处切口较长,约4cm,达积脓深度后,小弯钳探入,与相邻切口贯通并探出,然后取一次性输液管,剪去针头,胶管由小弯钳夹住后牵引至另一切口并引出,截取合适长度并丝线结扎。冲洗创面,检查无明显活动性出血后,内层敷络合碘纺纱,外层厚棉垫敷料覆盖,包扎。术毕。


术后处理:前期每日换药1次,打开敷料后,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期间可用弯钳轻轻牵拉牛鼻子引流管以利于引流。视引流积脓的情况,逐步撤去引流胶管(一般3天左右),


然后改行创面密封负压引流处理,大部分小切口创面经负压后,可自行愈合,无须二期缝合。局部表皮坏死处,根据缺损面积及患者意愿,选择刃厚皮片植皮修复或换药治疗,亦可采用微型皮嵌入植皮方式进行修复(感谢郝天智老师毫无保留的技术指导)。



疗效评估:多个小切口引流,与广泛切开引流(大切口引流),从引流效果上,差异不大(病例对比尚有限,见谅),但能够有效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后期的创面密封负压引流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局部感染,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及愈合。减少了后期需要转移皮瓣修复创面或大面积植皮修复的几率。
目前有同道进行交流的几个问题:1、为什么选用输液管:主要是输液管无菌无毒,即开即用,取材方便、便宜,而且材料柔软,在冲洗换药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相对于胶片、黄色腹腔引流管,输液管不容易粘附脓液、液化坏死组织。换药时只需要轻轻牵动引流管,无须像纱布那样每次都要更换、填塞,患者痛苦小。2、切口:除关节处平行皮肤纹理外,肢体都是采用平行肢体长轴的切口,这样更容易避免损伤血管、神经。深度:达脓腔所在层面。3、胶管的细节:无须修剪侧孔,每两个相邻的切口,最起码放置2根牛鼻子(多数是2~3根),引流的原理,是利用管壁与管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的虹吸作用。4、撤出引流管:通过换药观察,无质稠脓液或败絮状坏死组织后,即可撤除。5、创面负压引流:撤除引流管后即可进行,各创面、引流切口肉眼所见尚未液化的坏死组织可给予清除,大部分清除即可,无须强求彻底清创(但如何去定义“度”,有待商榷)。负压材料修剪至创面大小即可,覆盖在表面,无须填埋进深部(参考胡海涛主任的“改良负压引流”,很适合基层操作)。
查阅的资料显示:NRD牛鼻子引流技术概念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黄殿栋教授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因引流管捆扎后形似牛鼻子得名;其后许多医学界前辈在临床推广该技术,用于急慢性骨与软组织感染取得良好效果,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实惠、引流效果良好等优点。 本人只是将其在基层医院进行实践,目前为止,用于糖足、坏死性筋膜炎、深部脓肿等患者,效果较好,操作简单易学,故与诸位交流,亦有可能诸位对此操作早已熟稔,有不到之处,望多多指点!
本文是韦家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