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如何治肿瘤?改善肿瘤滋生的土壤
谈到肿瘤的产生,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种子与土壤”理论。早在1889年,英国外科医生Paget提出了“种子—土壤学说”,认为肿瘤的产生和转移是因为“种子”(肿瘤细胞)落在“肥沃的土壤”(受纳器官适宜肿瘤的环境)中生长和发展的结果。
每时每刻,我们的体内都可能出现损伤或复制错误的DNA,为肿瘤发生提供了可能,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患上肿瘤,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有自己的免疫监视及清除功能,犹如河流的自净能力,随时清除折叠错误的蛋白质、损伤的遗传物质和发生癌变的细胞。战役看似从未打响,又无处不在。
当体内环境不适合肿瘤生长时,即使存在肿瘤细胞,也只能作为一枚休眠的种子躲藏或等待死亡。然而,一旦正常的免疫监视功能受损,肿瘤细胞寻得适宜的环境,得到发展的机会,便会毫不客气地构建更适合自己的肿瘤微环境(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诱导间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叛变,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而肿瘤内的血管多是迂曲不畅的,抑制免疫功能,形成促炎、低氧、酸性的肿瘤微环境。原本正常的细胞受到环境选择压力而死亡或发生突变。就这样,肿瘤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肿瘤是狡猾的。针对种子的治疗固然重要,若想更有效地控制肿瘤,减少复发与转移的可能,治理土壤环境也十分重要。针对“种子”的治疗可以是打击局部肿瘤病灶的,比如手术切除,局部放疗、质子治疗等;可以是针对体内整体环境消灭肿瘤细胞的,比如化疗、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近来也涌现了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相关药物研究。中医药对于肿瘤的攻击力量并不占优势,不过在调理“土壤”环境治疗肿瘤细胞方面,中医药则有着独到的优势。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基本病机,在于体内阴阳平衡的失调。阴阳平衡,具体表现为以五脏为中心的各个系统(脏腑、精气神、经络)等功能的协调与平衡。肿瘤的发生,总体上也是源于致癌因素(阳)与抑癌因素(阴)的不平衡。郁仁存教授认为,“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内虚,是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而引起的脏腑亏虚,或者由于外感邪气、内伤七情、饮食起居不节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功能紊乱状态。正如《灵枢》中提到“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如果没有虚损的内因,外来邪气不能单独伤害健康。)调整内虚的状态,恢复机体的平衡,是中医肿瘤治疗的关键之一。
中医是如何调理土壤的呢?
根据中医气血津液理论,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正常情况下,气在体内升降出入,流畅无阻,循行身体各部,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内伤虚损,容易导致气滞、血瘀、痰湿、毒热的产生和集聚,进一步阻碍气机的正常运行,加重正虚。肿瘤局部痰瘀毒凝聚,呈火热之态,攫取能量;而机体整体气机失调,寒痰瘀阻。
在药物治疗之外,情绪心理和运动饮食起居对于体内环境的影响也值得关注。研究证实,长期的抑郁、生气情绪,或执着、追求完美的A型性格,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生活中需要适当的留白,给自己一些放松的空间。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战胜疾病的积极信念对于战胜疾病十分重要(你相信吗?有些疾病进展,可能是被吓出来的)
肿瘤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饮食的合理健康对于预防肿瘤发生发展十分重要。一旦确诊了肿瘤,有的患者什么都忌口,小心翼翼想饿死肿瘤;有的则是家人朋友把知道的好东西都买回来,要给患者补补身体。这两个极端都是无益的,中医的治疗目的是“以平为期”,即追求平衡的状态,饮食上亦是如此。健康合理的饮食结构(碳水、蛋白质、优质脂质),适量的能量控制,减少果糖、深加工食物摄入等,维持血糖、血脂的适宜水平,对于肿瘤的防治更加有益。
肿瘤治疗中,中医可以替代西医治疗吗?
各种治疗手段都是有其优势与局限性的。对待中医也是如此。肿瘤治疗是需要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必要且及时的手术、放化疗等可能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在肿瘤的全程管理过程中,中医药治疗亦占有重要地位,贯穿肿瘤治疗过程的始终。
针对肿瘤的不同时期,中医肿瘤治疗有不同的治疗侧重。对于正在进行放化疗、靶向治疗的患者,中药调理帮助患者恢复身体状态,减轻不良反应,协助完成西医治疗过程;而西医治疗结束的患者,运用中药治疗扶正祛邪,控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对于身体状态不能耐受西医治疗的肿瘤患者,中药治疗可以抑制肿瘤发展,努力实现和平共处、带瘤生存;对于肿瘤终末期患者,通过中药内服、外治结合的方式,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肿瘤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力量的共同努力。肿瘤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肿瘤进入慢病管理时代已不是奢望,中医药参与肿瘤的全程管理十分必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一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努力。
本文是李琦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