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札记(128)震惊!慢性前列腺炎诊治的最大突破!
慢性前列腺炎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清,各种治疗方法效果不佳。许多患者在国内外大小医院诊治几年、几十年,都不能奏效,患者几近崩溃,专家束手无策。因此慢性前列腺炎被公认为泌尿外科的疑难杂症。
2022年9月5日凌晨四点钟,我起夜后失眠,把1986年至今,我和同道们36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突然顿悟出了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新机制和独创性新治疗方法,在中重度慢性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一、慢性前列腺炎的传统认知(诊疗现状):
迄今为止,医学界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引起以下三大症状群(1)排尿期症状:即排尿困难(包括尿等待、尿线变细、排尿缓慢、甚至尿潴留);(2)储尿期症状:即膀胱过度活动症(包括尿频、尿急、下腹腰骶部胀痛、会阴部坠胀);(3)尿道口滴白、阳痿、早泄。
但是,针对慢性前列腺炎症的抗生素治疗、其它中西医治疗都效果不佳,反复复发,患者往往四处求医几年、几十年都不能治愈,患者心理近乎崩溃,专家则束手无策。
二、36年研究成果:
1986年我是全国首批男科学硕士研究生,课题是“男性生殖系统神经分布”,证实前列腺和尿道有大量a-肾上腺素能神经、M-胆碱能神经、和VIP神经分布。
1990年代,根据上述基础研究成果,我采用a-受体阻滞剂和M受体阻滞剂,辅助以抗炎中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取得优于其它疗法的较好效果,但是患者一次酗酒,或者其它不良生活习惯(久坐、熬夜),就会复发,不能彻底解决问题。
1994年我们采用独创性中药处方“萎克星”( 扩张血管及震惊安神)治疗阳痿早泄,比西药“伟哥”提前4年,到达了“伟哥”的水平(有效率69%),辅助以a-受体阻滞剂和M受体阻滞剂治疗,则可以超过西药“伟哥”疗效(分析作用机制是a-受体阻滞剂扩张阴茎深动脉)。
2000年代,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发现,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前列腺腺管内有反流的尿液成分,但是机制不清,没有后续研究跟进。
2000年我提出尿控新理论。
2003年按照尿控新理论提出“女性膀胱出口梗阻”这一新的诊断名词,重点在于除了膀胱颈梗阻,还有尿道中段梗阻,全套尿动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随后设计了独创性新手术“一型尿道关闭面积缩小术”,把复发率由传统“膀胱颈电切术”的30~50%,降低到5%左右。
2016年发现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经久不愈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尿动力检查结果与“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相似,进而提出“男性膀胱出口梗阻”这一新诊断名词,重点是膀胱颈梗阻和膜部尿道梗阻。膜部尿道梗阻,尿液堵塞,反流进入前列腺腺管,引起慢性前列腺炎,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基础研究结果相吻合。随后设计了“二型尿道关闭面积缩小术”。术后患者排尿困难立即消失,尿频尿急、下腹腰骶部坠胀逐渐缓解,前列腺炎得到控制,滴白消失。
三、慢性前列腺炎发病新机制:
回顾36年有关慢性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今日终于厘清了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男性膀胱出口梗阻(尤其是膜部尿道梗阻)和不良生活习惯(酗酒、久坐、熬夜)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初始病因,。
(1)梗阻导致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引起慢性前列腺炎。
(2)酗酒、久坐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引起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又加重梗阻。
梗阻-感染-梗阻,恶性循环,逐渐加重。
梗阻是三大症状群的病因,梗阻引起排尿期症状(排尿困难),梗阻引起储尿期症状(尿频尿急等),梗阻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滴白)。
慢性前列腺炎与排尿困难和尿频尿急都是梗阻的三个并行结果,不是病因。颠覆了传统因果关系认知。
四、慢性前列腺炎新的诊治方法:
根据上述发病机制,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和全套尿动力检查是诊断“男性膀胱出口梗阻”和“慢性前列腺炎”的最准确检查方法。
治疗上,解除梗阻就可以缓解三大症状群,控制前列腺炎症。
(1)轻中度男性膀胱出口梗阻(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液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平均尿流率>10毫升/秒。采用a-受体阻滞剂和M受体阻滞剂,辅助以抗炎中西药,可以缓解症状。
(2)中重度男性膀胱出口梗阻(慢性前列腺炎),平均尿流率<10毫升/秒,膀胱颈压增高,尤其是最大尿道压增高(膜部尿道),就应该诊断为中重度“男性膀胱出口梗阻”,采用独创性新手术“二型尿道关闭面积缩小术”治疗,术后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和前列腺炎症可以迎刃而解。
本文是张家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