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要做胃肠镜?
作为消化科医生,我总是特别积极地说服我的患者们尽量接受胃肠镜检查。为什么?
我刚来北京时正值秋季,北京最好的时节,呆在屋里听见外面“哗啦啦”的“雨声”感觉很奇怪,明明阳光很明媚啊,怎么就下雨了?走近窗户往外看,才发现原来是风吹树叶哗啦啦地响——对这个声音适应了好长时间,我才不会把它误认为下雨……所以,症状和病变不完全匹配实在是太常见了!
病例1:青年男性,体型稍肥胖,主诉:反酸烧心,餐后明显,特别像“胃食管反流病”。结果胃镜发现真正的病因是十二指肠球溃疡,这个病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根除治疗后可以治愈。而胃食管反流病是很难去根的,需要长期注意饮食及生活方式,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或反复用药。
病例2:男性,60+岁,主诉右中上腹痛2~3个月,怀疑是胃病,反复用药不好,建议患者检查胃镜,患者想做无痛内镜,我就和患者商量要不把肠镜一起做了吧(我院的无痛胃肠镜检查可以安排在一次麻醉下进行),患者很痛快的答应了——结果胃镜没有大问题,肠镜发现了结肠癌:肝区、横结肠及脾区的结肠癌都会引起上腹痛;有兴趣的朋友查看一下腹部解剖图片就很容易理解了为什么这些部位的结肠肿瘤也是表现为上腹痛。
病例3:女性,50+岁,因为“食物反流”在外院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但是抑酸+促动力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被推荐来我们医院做反流相关动力检查明确一下反流的严重程度。我仔细问了一下患者的症状,感觉病程时间有些短,不是很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病,建议她先完成影像学检查,然后再考虑功能性检查;由于患者特别恐惧胃镜检查,于是改行上消化道造影(口服造影剂透视下完成检查,无需插管,因此比较容易被患者接受,但因为是通过“影子”来判断病变,而非内镜直视观察病变,因此对微小或平坦的病变敏感性不高;但是对食管动力异常、食管裂孔疝、胃下垂、胃扭转等疾病的诊断具有胃镜不可替代的优势)。最终诊断结果是贲门癌:由于贲门癌导致贲门狭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而发生食物反流……
病例4:女性,30+岁,主诉胃食管反流症状,最终通过各种检查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
……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症状是患者的主观描述,患者对症状的理解认知不同,描述也会不同;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会通过网上查阅的信息来“发现”自己的症状,越紧张焦虑越容易出现各种躯体不适——所以胃肠道的症状与饮食、生活方式及情绪密切相关,仅凭症状不可能作出百分之百的准确诊断,还是需要通过客观的检查来帮助我们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诊断,而胃肠镜检查则是明确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近段)及大肠疾病最可靠的检查手段,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替代的方法。
近几年我开始学习早期胃癌的内镜下切除治疗,接触到相当多的胃早癌病例。所有的早期胃癌患者都不会出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消化道出血或梗阻),罕见有血瘤标CEA异常升高,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腹部不适或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病变;或者就没有症状,常规体检时发现。而这部分早癌患者接受内镜下微创切除治疗(ESD术)后可以获得相当满意的疗效。
病例5: 男性,2015年68岁,因“上腹及右下腹隐痛2个月”检查胃镜发现胃窦早期胃癌,接受了ESD治疗。结果如下,




病理提示为治愈性切除,此后患者复查2次胃镜均无阳性发现。2017年检查胃镜无阳性发现之后,因为疫情等原因患者直到近期2022年才再次复查胃镜,结果发现胃体小弯病变,病理提示有癌变,再次接受了ESD治疗。此时患者已经75岁,因为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的问题,差点儿无法接受全麻。






这次治疗病理再次提示为治愈性切除,所以患者仅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即可,无需再接受手术或放化疗。这对于一位75岁高龄的患者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果。ESD治疗一般住院7~10天,除了治疗后需要禁食2~3天,基本没有明显不适感。
再说说大肠癌,大肠癌绝大多数都是腺瘤性息肉慢慢发展而来,在腺瘤性息肉阶段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我曾经统计过自己1年内常规结肠镜检查发现的结肠息肉阳性数,结果如下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来,随着年龄增加,结肠息肉发生的阳性率也在增加:4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还不足25%,但是40岁以上则迅速翻倍,50岁以上都在50%以上。
病例6:男性,49岁,因上腹不适来诊,拟检查无痛胃镜,顺便把肠镜一起做了。结果结肠镜发现大肠多发息肉,其中直肠息肉虽然不大,但是形态不太规则,有自发出血表现,所以选择了EMR治疗(内镜下相对比ESD简单的微创治疗,适用于2cm以下隆起型病变)。



病理提示“高级别瘤变”,大概率将来会逐渐进展至直肠癌——但是现在切除治疗后,就完全避免了癌变可能。这样一次门诊的检查与小治疗花费也就几千元,但是预防癌变,避免的是5~10年后发生的进展期肿瘤,那时候的结局很可能就是“人财两空”……所以,发现一个早癌,就是挽救一个患者和家庭的幸福啊!
还想再说两个病例。
病例7:女性,30+岁,一个月前误吞假牙,一直没有排出来,近期出现腹痛,急诊检查腹部平扫CT提示“直肠异物,同时有直肠增厚伴狭窄”。急诊肠镜拟内镜下取出异物,结果发现是直肠癌累及全周,伴狭窄,内镜无法通过——回头追问患者,一年前出现缺铁性贫血,一直在口服补铁,就是没有积极检查贫血原因……成人慢性缺铁性贫血一定要排除消化道病变导致的慢性失血所致可能!
病例8:男性,50+,因为近期体检发现血CEA明显升高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癌,累及环周,伴狭窄,内镜无法通过——患者平时有便秘,3年前查体发现便潜血阳性,医生建议患者检查结肠镜,但患者自觉没有腹痛不适而拒绝检查——如果3年前就做了结肠镜,一定会比现在状况好很多,手术治愈的概率也要高很多……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就是消化道出血(显性表现如呕血、黑便、便血;隐形表现如便潜血阳性或缺铁性贫血)和梗阻(吞咽困难,呕吐,肠梗阻,不全梗阻可表现为“便秘”等),出现这些典型表现一定是进展期肿瘤的表现,早期是没有任何特异性症状的。至于血癌胚抗原(CEA)这类肿瘤标志物,只有明显升高才有诊断价值,而且相当一部分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血CEA是正常的,所以血CEA正常也不能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对胃肠道肿瘤诊断最有意义的检查就是胃肠镜+活检病理。定期检查胃肠镜是远离进展期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最可靠的手段。我粗略统计了一下我们科内镜检查一个月之内确诊的胃肠道恶性肿瘤大约100例出头,其中70%是60岁以上的患者,考虑到恶性肿瘤的潜伏期在5~10年左右,那么50岁之前就应该接受胃肠镜检查评估了。现在恶性肿瘤都有年轻化的趋势,30~40岁之间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并不罕见,所以我国的指南都推荐在40~45岁就应该开始接受胃肠镜检查进行早癌筛查了;如果直系亲属患癌,那么推荐在直系亲属确诊癌的发病年龄减去15岁开始内镜筛查。
一次无痛胃肠镜检查过程顺利的话大约半小时——用这半小时来换取远离消化道进展期恶性肿瘤的风险,这是多么“超值”的事情啊!
真心祝愿所有人都能远离消化道进展期恶性肿瘤!
本文是徐志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