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脊柱侧弯怎么办?
什么是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人群中,出现Cobb角>10度。发病率为17%-29.4%,多数50岁后起病,平均就诊年龄70岁左右,基本以老年人为主。背痛高达90%,50%以上患者会出现下肢的神经根疼痛症状,常常因为姿势失衡,难以站立和行走,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病因是什么?
2005年Aebi根据病因将成人脊柱侧弯分为3型:I型是既往没有脊柱侧弯病史,病因是因为椎间盘退变,高度丢失或小关节不对称退变,导致椎体间横向移位、旋转和椎管狭窄;II型是由幼儿或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进展过来的,也就是说在小时候就已经发现有侧弯了,进入成年期以后因为退变脊柱侧弯进一步发展了;III型是继发于其他病理性疾病(包括马凡综合征、Arnold-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以及继发于代谢性骨病(通常为骨质疏松)的脊柱侧凸,并伴有不对称退行性疾病或椎体骨折,通常伴有脊柱后凸。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是否可以保守治疗?
对于无症状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定期的影像学随访评估对判断侧凸的进展程度非常重要。如果患者没有明显的腰痛、腿痛、麻木症状,没有间歇性跛行症状,侧弯度数<30度,侧方移位<2mm,X片或者CT显示椎体前方有骨赘,冠状面和矢状面没有失平衡,就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1、低强度肌力练习:比如每天步行2000-5000米维持脊柱的骨量,核心力量的训练,每日躯干过伸等长收缩,以及像太极拳等节奏较慢的有氧运动。2、抗骨质疏松治疗:根据骨密度的情况,应用骨化三醇、钙尔奇、双磷酸盐等抗骨质疏松治疗,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3、NSAIDs药物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什么情况才必须手术治疗?如何手术?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患者手术只有在积极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如果保守治疗无效,腰痛或神经功能症状进行性加重;胸腰段前凸逐渐消失;椎体侧方滑移6mm以上;侧弯>30度;侧弯进展>10度;侧弯滑移进展>3mm。
那手术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2010年,Silva和Lenke根据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神经源性症状、腰背痛程度、冠状面Cobb角、前后及侧方滑脱程度、前方骨赘生长、腰椎前凸和脊柱整体平衡7个方面,提出了Lenke-Silva治疗分级系统(图5)。Lenke-Silva 分型及手术方法:1 级:单纯减压;2 级:减压+后路短节段固定融合;3 级:短节段固定+侧弯矫形;4 级:矫形恢复腰椎前凸;5 级:胸椎固定及融合的延伸;6 级:特定节段的截骨矫形。
成人脊柱矫形手术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哪里?我们有什么优势?
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是脊柱外科中高精尖的手术,创伤比较大,手术时间长,需要截骨矫形,对术者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功能差等等,手术耐受性差,围手术期风险高,容易出现各种比较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医生花更多的精力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医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同时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症,30%以上的患者存在骨质疏松,可能会导致稳定性差、内固定失败、假关节形成。
上海市一骨科以骨质疏松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目前已建立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先进科研理念的研究团队。近5年来,脊柱外科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省部级基金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临床科研论文50余篇,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具有极高的影响力,推动了脊柱外科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发展。目前,老年脊柱退变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入选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高峰计划的主攻方向之一。老年人脊柱侧弯术都会进行规范的抗骨质疏松治疗,减少因骨质疏松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学科带头人宋滇文主任的领导下,吴建锋副主任医师在临床上一直着力于脊柱畸形作为专业主攻方向和医疗特色。科室在常见脊柱疾患的诊断和微创化治疗领域均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准,并在老年性脊柱疾患的规范化诊治的技术和理念方面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发扬推广。目前,科室在硬件方面,配备了术中三维成像CT系统、Jackson全碳素手术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超声骨刀、磨钻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的手术设备。术中三维CT系统可以快速术中三维扫描,指导螺钉精准植入,这是普通C臂机不可替代的。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损伤及原因,立即采取干预措施,在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发生之前将其消除或减至最低,避免神经并发症的发生。这些设备为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提供保驾护航。
本文是吴建锋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