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廖华君 三甲
廖华君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

张仲景分层次用药治疗痰饮水湿病探赜

608人已读

【摘要】 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具有共性,选方治疗形成了分部位、分表里、分三焦的特色,落实到具体的药物上,则有明显的分层次用药的特征。邪在表皮、腠理、毛窍兼表实者,主选麻黄,以宣通卫表、透达腠理、开泄毛窍;邪在表皮、皮下、肌肉兼表虚者,主选黄芪,以祛除肌表之水气兼实表;邪在肌肉,主选白术,以建中气而利水;邪在关节、筋骨,主选附子,以壮元阳、化水气;邪在表皮、皮下、肌肉、筋骨,皆有脉络贯通,故选桂枝,以通阳气、和营气、温经脉而令水邪自消。因此,通过研究张仲景分层次用药的规律,可为临床治疗痰、饮、水、湿诸病提供更为精准的选药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痰饮;水湿;层次;方药;张仲景


痰、饮、水、湿,在病理本质上其实一致,皆为阴邪致病,皆为水气之衍生变化。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精辟的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液代谢的每一个环节皆不离阳气的温化、蒸腾及布散作用[1][2]。当脏腑的阳气功能温化无力时,水的代谢即可出现异常,不归正化而成为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总而言之,痰、饮、水、湿分则为四,合则为一,即所谓“一源而四歧”。就其形质而言,湿为水的汽化状态,弥散而无形;水为湿的聚合状态,清澈而澄明;痰与饮是介于水、湿之间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似水中掺杂,稠浊者为痰而近于湿,清稀者为饮而近于水[3]

《伤寒论》以六经为纲,统领万病,并没有专篇论述痰、饮、水、湿等疾病,然而,太阳病篇之大小青龙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等苓桂剂,阳明病篇之吴茱萸汤,少阳病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太阴病篇之理中丸,少阴病篇之真武汤、附子汤、麻辛附汤、麻附甘汤,厥阴病篇茯苓甘草汤等,皆为此类疾病为设。《金匮要略》则有3个专篇论述痰饮水湿病,分别为痉湿暍病篇、痰饮咳嗽病篇、水气病篇,乃至呕吐哕下利病篇、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等皆有此类方证的论述。

1.《黄帝内经》中机体组织结构的层次观念

万物可划分阴阳,机体可划分表里。表里既分,机体层次则井然有序。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医家已发现人体组织器官之间的分工、联系以及层次上的划分,《灵枢经·经脉》云:“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认为人体的骨骼为全身的支柱,起着支撑架构的作用,脉道通行周身,起着营养濡润的功能,筋具有坚劲刚强之性,如同绳索一般约束着骨骼,而肉如同墙壁,护卫内在的脏腑、筋骨、血脉,皮肤则为最表,包裹于肉之外,其上长有毛发。由此大致推理可知,骨、脉、筋、肉、皮之中,骨骼为最里,筋约束于骨之外,肉包裹筋、骨,皮肤为最表,脉道表里内外上下均可贯穿,无所不至。因此,在治疗方面,先贤们认为医者当以邪气在表浅阶段时予以祛除,防止其深入,如此方为上工,原文云:“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此段经文亦指出机体由表到里之层次之不同(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脏)。可见,在《黄帝内经》时代,医家已有明确的机体组织器官在层次方面的划分。

2.痰、饮、水、湿病分层次用药特色

张仲景在针对痰、饮、水、湿病治疗的用方选药方面,吸收了《黄帝内经》关于机体组织器官表里层次的生理知识,具有明确的分层次用药的特点,兹就于此,详述如下,与诸同仁商榷,望方家斧正。

2.1 表皮、腠理、毛窍---麻黄

《黄帝内经》治疗水肿的三大法: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其中开鬼门的代表药即为麻黄,《神农本草经》云:“麻黄,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麻黄性辛温,微苦,其茎形似脉络、骨节,为肺家专药。其气味轻清,能彻上彻下,彻里彻外,在里可使精、血、津液流通畅达,在表则可使骨节、肌肤、汗孔不闭,入足太阳膀胱经,为开太阳发表之重药[4]。日本汉方医古方派代表医家吉益东洞先生亦认为麻黄主治“喘咳、水气”。仲景运用麻黄治疗痰、饮、水、湿颇为常见,代表方有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小青龙汤、麻黄加术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杏苡甘汤,且大青龙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中的麻黄用量最大,为6两,最具代表性。大青龙汤主治“溢饮”,越婢汤主治“风水”,越婢加术汤主治“里水”(实则为“皮水”)[5],皆以6两的麻黄为君药,取其宣通卫表、透达腠理、开泄毛窍的功用[6],开泄毛窍即为发汗,令痰、饮、水、湿从汗孔而解;透达腠理即为宣通三焦,《金匮要略》云:“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路,腠理透达,即可令三焦气机通畅,使机体内部的痰、饮、水、湿排泄顺畅。甘草麻黄汤主治“皮水”,射干麻黄汤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厚朴麻黄汤主治“咳而脉浮”,3方麻黄皆为4两;小青龙汤主治“心下有水气”,麻黄加术汤主治“湿家身烦疼”,2方麻黄皆为3两;麻杏苡甘汤主治“风湿”,用量为半两。细究以上诸方,可以发现麻黄用于溢饮、风水、皮水、咳喘、水气、风湿诸病,从病位角度分析,皆属肌表、肺卫,基本上不涉及内里(唯一涉及内里的方证为“麻黄附子汤证”,其中以附子温里除寒湿,麻黄开透肤表,宣畅三焦,令表里俱通,里水易散);从虚实角度分析,当为表实,为肌表、腠理的闭塞,表虚者不用麻黄(表虚之风水、风湿代表方为防己黄芪汤)。

2.2 表皮、皮下、肌肉---黄芪

后世医家大多认为黄芪为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之品,其实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黄芪,大多取其散水气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云:“黄芪,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经》认为黄芪主治当为皮肤肌肉方面的疮疡病,兼有补虚之功。吉益东洞深研仲景运用黄芪的诸多方药之后,更是直接指出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故能治黄汗、盗汗、皮水,又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审仲景之处方,皆以黄芪治皮肤水气,未尝言补虚实表也”。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运用到黄芪的经方亦颇为常见,治疗黄汗之芪芍桂酒汤(黄芪5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2两),皮水之防己茯苓汤(黄芪3两),风湿、风水之防己黄芪汤(黄芪1两1分)。黄汗乃为水气由汗孔侵入肌表,卫闭营郁,营中郁热,湿热交蒸而成,故以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苦酒泄营阴之郁热,关键是用黄芪祛除肌表之水气。细究以上诸方,可以发现黄芪用于黄汗、皮水、风湿、风水诸病,其病位较浅,为水气、水湿居于表皮、皮下、肌肉之间,如芪芍桂酒汤证之病因乃为“水从汗孔入得之”,可知其水湿侵入皮肤表层;桂枝加黄芪汤证之“如有物在皮中状”,防己茯苓汤证之“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与防己黄芪汤证之“脉浮,身重,汗出”,可知其水气在皮下及肌肉。根据黄汗、皮水、风湿、风水诸病的临床表现以及黄芪的性味功用,可知运用黄芪的指征当为痰、饮、水、湿积滞于表皮、皮下、肌肉,且表虚有汗,表闭无汗则不可用黄芪。

2.3 肌肉---白术

白术,《神农本草经》记载为:“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本经》认为白术对风寒湿之邪具有极佳的治疗作用,因此把“主风寒,湿痹,死肌”放于前3位主治之中,其气温味甘苦而辛,甘能补中,苦能燥湿,温能和中。其药性内入脏腑,补脾胃而建中气;外走肌肉,以燥水湿、散水气[4][7],故可治疗《本经》所言“湿痹,死肌,痉,疸”等因湿、水、饮所致诸症。《药征》直接指出白术的利水之功:“术,主利水也”。《本经疏证》亦云:“白术治眩,非治眩也,治痰与水耳”。细研仲景临床运用白术诸方,发现取其利水功效居多,如“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之泽泻汤(白术2两),以及“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之枳术丸(白术2两),以上2方各仅有2味药,可以明确地发现白术具有极佳的利水饮之功,尤其是枳术丸,因枳实并无利水之力,然此方却可治疗面积如盘大的水饮,足见此功非白术莫属。又如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之白术附子汤(白术4两),服药1次后患者身如痹,服1剂尽,其人如冒状,仲景云:“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附子善祛骨节之寒湿,白术善祛肌肉之寒湿,附子配白术,何以云“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乃因附子、白术合力将寒湿从骨节、肌肉向表层驱散,然而寒湿上升到达皮下、皮内之后,由于表闭不开,故出现瞑眩之反应,因此,此时宜加入开表之桂枝4两,以令寒湿透表而出。再如“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之肾着汤(白术2两),乃因劳动汗出过后未及时更换衣物,令水湿从汗孔而侵入皮下、肌肉层面,出现“腹重如带五千钱”的典型症状;“脚肿如脱”之桂枝芍药知母汤(白术5两)以及“湿家身烦疼”之麻黄加术汤(白术4两),以上诸方皆说明痰、饮、水、湿在肌肉层面,皆为白术所主。

2.4 关节、筋骨---附子

附子,《神农本草经》云:“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其性辛甘,内充实,外强健,其物不假系属,以气相贯而出,纯阳大热,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4][8]。张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凡遇久病、真阳亏虚、病位较深之时,常用附子以起沉疴、壮元阳、散水饮。吉益东洞认为附子本为水气而设:“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顷刻吐出水数升,而其所患者,顿除也,…附子逐水也明矣”。张仲景运用附子治疗痰、饮、水、湿病,着重取其病位在关节、筋骨,偶可旁及肌肉、皮肤,然终究重心在最里层。如“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的附子汤证(附子2枚),“诸肢节疼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证(附子2两),“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的甘草附子汤证(附子2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的桂枝附子汤证(附子3枚),以上诸方,其风寒湿之病位皆在关节、筋骨,故以附子深入于里,散寒除湿。此外,尚有表现出“四肢沉重疼痛”“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真武汤证,其水饮虽停留于肌肉,因此真武汤中有散肌肉之水的白术、茯苓,然而其水乃因肾阳无力蒸腾化水而来,附子当必不可少,亦是从本而治。再有“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水饮虽仅留于心下,然而方药中既有开表散邪之麻黄、桂枝,又有壮元阳、蒸腾化气之附子,以及贯通表里的细辛,足见其水饮病机已累及下焦真阳,故必以附子温肾阳而散水气[9]。可见,仲景运用附子治疗痰、饮、水、湿病,或病位在关节、筋骨,或病机已累及肾阳亏虚。

2.5 表皮、皮下、肌肉、筋骨---桂枝

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运用范围最广的药物当属桂枝,其运用可涉及三焦,如上焦之大小青龙汤,中焦之苓桂剂(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等),下焦之肾气丸。桂枝不仅可贯穿三焦,从形体层次角度分析,更可覆盖表皮、皮下、肌肉、筋骨等病位,如治疗黄汗之芪芍桂酒汤(桂枝3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2两),溢饮之大青龙汤(桂枝2两)、小青龙汤(桂枝3两),皮水之防己茯苓汤(桂枝3两),风湿痹痛之桂枝附子汤(桂枝4两)、甘草附子汤(桂枝4两),历节久病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4两)。但是,桂枝并无利水湿化痰饮之功,《神农本草经》云:“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利关节,补中益气”,后世诸多本草著作亦鲜论及桂枝利水之功,为何张仲景在治疗痰、饮、水、湿病证时反而桂枝用得最多最广呢?笔者认为此处当宜从桂枝的功效上着眼分析,桂枝色赤而条理纵横,犹如人体之经脉系络,赤色属心,纵横通脉络,故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本经疏证》归纳桂枝的效用为“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且桂枝之利水之效,乃借其“通阳”之宣化之力,否则难以成功。因此,桂枝通卫阳、和营气,行于表皮、皮下以治黄汗;桂枝通阳化气,宣化水饮,行于肌肉以治溢饮、皮水;桂枝利关节、温经通脉,行于筋骨以治风寒湿痹、历节久痹。综上所述,桂枝虽非利水之品,然而因其具有通阳气、和营气、温经脉之功,故可外达表皮、肌肉,内至筋骨、关节,令痰、饮、水、湿得其宣化而无所遁行。

3.结语

痰、饮、水、湿分则为四,合则为一,在病理本质上一致,皆为阴邪致病,皆为水气之衍生变化。仲景治疗痰、饮、水、湿病具有共性,选方治疗形成了分部位、分表里、分三焦的特色,落实到具体的药物上,则有明显的分层次用药的特征。因此,通过研究仲景分层次用药的规律,可为临床治疗痰、饮、水、湿诸病提供更为精准的选药依据,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张立山,戴雁彦.试论少阳与痰饮水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3):1221-1223.

[2]梁玮钰,吕翠霞.从“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论治痰饮咳喘[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9):4581-4584.

[3]朱光. 论中医之饮[N]. 中国中医药报,2020-09-28(004).

[4]廖华君,钟玉梅,张文婧,等. 术数“三”在经方对药中的运用[J]. 辽宁中医杂志,2017,44(1):58-60.

[5]林锋敏,肖海威,许家栋,等.《金匮要略》风水、里水、肺胀的病机联系辨析[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05):904-907.

[6]廖华君,文小敏,徐成贺,等.从弈理“布势”角度探讨经方组方规律[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8):3663-3665.

[7]王朝阳. 《伤寒杂病论》中白术临床运用及证治规律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

[8]尹玫,郜贺,白长川.张仲景附子应用十二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0):198-201.

[9]郑浩迪. 《金匮要略》运用麻桂剂类方的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内科/廖华君医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以上中药与剂量,需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方可使用)


廖华君
廖华君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