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路腾飞 三甲
路腾飞 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小儿外科

家有男宝宝,出现这个这个症状别大意

934人已读

儿童斜疝和鞘膜积液是什么?需要治疗吗?

门诊上经常有家长说“医生,我孩子下面鼓了个包”这种情况十有八九是腹股沟斜疝或者鞘膜积液,是小儿最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发病率可高达4%,多数为男孩,民间常称为“小肠气”“疝气”,今天我们就介绍下这个神气的“小肠气”。

发病原因

要了解斜疝和鞘膜积液的病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鞘状突,胎儿在胎龄第8-9个月时睾丸从腹膜后间隙降入阴囊时,腹膜随睾丸下降而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在胎儿出生前后,鞘状突完全闭合。早产儿及部分患儿可有先天性的鞘状突未闭,形成斜疝的解剖基础。当咳嗽便秘腹内压增高的时候,腹腔内的脏器就可以通过鞘状突下降至阴囊,形成“疝气”。

图片1.png

睾丸下降及鞘状突形成示意图

症状


如果未闭合鞘状突较小,腹腔内的液体流到阴囊,可以引起阴囊增大,我们称之为鞘膜积液,白天活动后明显,夜间睡眠后减小,很多新生儿生下来后发现阴囊较大,多数就是这个原因,鞘膜积液有一定的几率自愈,因此可以观察到1岁左右,最晚不超过2岁。

如果未闭合的鞘状突较大,腹腔内的脏器下降,就会形成腹股沟斜疝,因为最多见的是小肠,又称“小肠气”;女孩则多是卵巢和输卵管。斜疝表现为腹股沟处的肿物,哭闹时出现,安静时消失,医生诊断主要依靠查体,家长可以在家里小朋友凸起明显时拍照,这样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如果掉下来的脏器不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则形成嵌顿疝,这是小儿腹股沟斜疝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若未能及时处理,就可能造成疝入的脏器缺血坏死。斜疝自愈机会小,通常建议观察到6月大就需手术,如果有反复嵌顿的更要提前手术,避免意外发生。

并不是所有开放的鞘状突都会发生斜疝,只有当腹腔脏器被挤入未闭鞘状突时,才形成疝。而随着年龄增长,有10%~30%未闭合鞘状突会出现症状。在临床上甚至有术后未出院对侧就发病需要再手术的情况。

图片2.png

鞘膜积液示意图


图片3.png

腹股沟斜疝示意图

治疗


既然斜疝是鞘状突未闭合引起的疾病,那么治疗的话就需要把鞘状突高位结扎。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手术及腹腔镜手术,传统的方法是在腹股沟处入路,层层分离,找到鞘状突后高位结扎,伤口一般1~2cm;腹腔镜手术目前多采用单孔腹腔镜技术,自脐部置入一根5mm腔镜观察,腹股沟处开一2~3mm小口进行操作,采用皮纹切口疤痕几乎隐形,术后并发症也少,恢复快,疼痛感轻,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腹腔镜更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观察另一侧鞘状突的情况,手术中如遇到对侧未闭合的鞘状突可一并结扎,避免再手术的风险。

图片5.png

腹腔镜下可见右侧鞘状突未闭合


图片6.png

鞘状突高位结扎后

图片4.png


路腾飞
路腾飞 医师
上海瑞金医院 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