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MDT模式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MDT模式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希望”
---- 重医附一院胰腺肿瘤MDT诊疗2周年回顾(2)
近年来,包括原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世界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等不少名人都因胰腺癌逝去。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已有16个名人因胰腺癌而去世,并且他们在确诊为胰腺癌后生存时间大部分不超过2年,最短的仅2个月。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0%,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素有“癌中之王”的称号。胰腺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困难,大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已属中晚期,手术根治率低,治疗效果极差。面对晚期胰腺癌真就没有手术机会,只能选择放弃吗?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精确评估患者病情,综合治疗给患者带来希望。
“医生,我父亲胰腺癌已经发生了转移,还有机会治好吗?”2021年3月,一位患者家属走进陈勇医生诊室的第一句话便带有很强的失落感。他父亲因“反复中上腹疼痛3月”在当地医院以“胃炎”治疗但效果不佳,后行CT检查提示胰腺癌伴淋巴结多发转移。当地主治医师告诉患者家属为晚期胰腺癌,总体治疗效果很差。家属没有放弃,决定来重医附一院肝胆胰外科寻求帮助。“尽管您父亲病情较重也不要轻易放弃,只有坚持积极治疗,才有希望,心态一定要平和。”陈勇主任医师一边安慰家属一边安排患者入院治疗。

(MRI提示肝脏、脾脏多发转移病灶)
完善检查后,为患者开启了MDT治疗模式。放射科李咏梅教授亲自阅片:“患者MRI检查示:胰腺尾部肿瘤样病变,大小约43*34mm,符合胰腺癌表现。肿瘤邻近脾动静脉受侵。胰胃间隙、小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肝脏及脾包膜下小结节,考虑转移。”影像学的准确评估明确了患者的病情为胰腺癌IV期(晚期)。由于存在腹腔多发转移,患者暂无手术机会。化疗需要病理学依据,而患者肝脾等转移灶均较小,穿刺困难。超声科李茂萍副主任医师为其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胰腺穿刺活检。病理科讯速阅片确定为“胰腺低分化腺癌”。结合患者身体基本情况、治疗意愿、家庭经济等诸多因素,肿瘤科为患者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以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联合PD-1抗体免疫治疗。经过一个周期的治疗,患者腹痛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由于疫情影响,患者治疗一度中断。治疗2个月后复查CT、MRI提示胰尾部肿瘤累及脾动静脉,对比旧片提示病灶范围较前缩小,较前对比肝脾包膜下病灶显示不清。CA-199也由最初的1512U/ml降至136.2U/ml。

(CT、MRI提示肝脏、脾脏转移病灶基本消失)
初步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再次经过MDT团队讨论,治疗意见为可以继续当前治疗,同时患者也具备了手术切除的条件。患者及家属充分考虑后选择手术治疗。在科室杜成友主任的指导下,陈勇主任医师成功为其实施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脾切除+肝部分切除。微创手术顺利,患者术后在营养科等科室协助下康复出院。
面对胰腺癌,作为病人和家人常常是无助的,他们可能会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医生身上。而作为医生,为了担负起这样的期望,尽力去为患者争取更多的获益。本例患者,在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肿瘤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和团队的协作,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暂时不能手术切除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以进行包括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另外,参与新药临床试验也可能让患者获益,我科目前正在开展伊立替康脂质体增强化疗,以及PD-L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免疫治疗胰腺癌的两项III期临床研究。
专家提示: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消化不良、黄疸、血糖升高、体重明显下降的患者,不要掉以轻心,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发现胰腺癌,也不要丧失信心,“心中有光,素履以往”,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综合治疗才可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下期我们将分享一例罕见的胰腺癌多发病灶,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脾脏切除根治手术的病例。
本文是陈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