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髋关节脱位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1.坐骨神经损伤
发生率为8%~19%,发生于后脱位,多因收到移位股骨头或骨折块的牵拉、卡压所致。其预后不够满意,且判断影响恢复的因素不确切。
此类损伤,应当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出现压疮,采用支具置踝关节于功能位,定期复查肌电图,了解神经功能恢复趋势。
急诊接治病人应认真仔细全面查体,避免漏诊,对于坐骨神经损伤,尽快复位解除牵拉和卡压是最好的治疗。更多病例表现为腓总神经部分损伤,如果超过1年仍无恢复迹象,可以考虑肌腱移位。但若为包括胫神经功能障碍的全坐骨神经损伤,则建议长期使用支具,不建议行其他矫形手术。而坐骨神经探查手术,收效帮助不大。
2.股骨头坏死
主要发生于后脱位病例中,尽早复位有利于减少坏死概率。股骨头坏死大多出现在伤后最初2年,但5年后发生的亦不罕见。与其他非创伤性因素导致的全股骨头坏死不同,股骨头坏死相对局限,骨关节炎出现晚,采取改变负重面的各种截骨矫形手术有一定效果。病变早期者,可以限制负重活动,以减少塌陷程度。
3.创伤性关节炎
这是髋脱位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原因取决于相对应的关节面是否平整。
再有是否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速度和程度。创伤特点对于预后的判断有一定参考意义,就一般规律而言,后脱位>前脱位,合并骨折者>单纯脱位,超过12h复位>伤后及时复位。
创伤性关节炎临床上表现无特异性,可以有关节周围疼痛、肌肉痉挛、活动受限,严重者晚期可以形成关节强直。X线片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或伴囊性变、关节面边缘骨质增生等。
4.异位骨化
更多见于髋关节后脱位,尤其是切开复位后的病例。可能同脱位时后方肌肉组织牵拉损伤以及手术本身的创伤有关。如果骨化的范围较小,多数对关节功能影响不大,不需特殊处理。钙化范围广,严重影响髋关节活动者,可以考虑手术清理。伤后给予口服吲哚美辛等治疗,对预防异位骨化有作用。
本文是孙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