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的预防(第二篇):肝癌的危险因素
成为大外科临床医生二十余年,成为肝胆外科专业医生十余年,诊断治疗过近万例肝胆肿瘤病人,接触过的病人越多,越是感觉到普通人对于肝癌的认识非常有限,甚至存在很多误区。曾经在央视、北京卫视做过很多肝癌防治相关的科普内容,根据广大群众的反应,不断调整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2022年4月我在Bilibili上做了几期肝癌科普视频,普遍反响不错(喜欢看视频的朋友可以戳下面的超链接)。今天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字发表,希望能给更多人答疑解惑。
上一篇,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的肝癌发病人数居于世界首位,而总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死亡风险很大(“不痛不痒”的肝癌,怎么成了恶疾?)。所以除了发病之后积极进行治疗,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发病之前积极预防,清除各种导致肝癌的高发因素,从根源上减少肝癌的发生。这一期,我们就来谈谈引发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癌能预防吗?要警惕这六大危险因素!)。
目前公认肝癌高危因素有六个:肝炎病毒感染,酗酒,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脂肪肝,其他各种因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家族史。后两个因素,各种因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所占比例很低,而且具有很大的不可控性,我们不做讨论。前四个因素,肝炎病毒,酗酒,黄曲霉毒素,脂肪肝,引发肝癌的机理目前比较明确,相应的也已经有比较可靠的预防措施,我们重点谈一谈。
第一,我们谈一下肝炎病毒感染。肝炎病毒主要分为5个类型,分别是甲乙丙丁戊,用英文字母表示就是ABCDE,非常的简单明了。其中甲丁戊三个类型的肝炎病毒,经消化道传播,通常是急性感染,有很明确的症状,治疗后可以很好的控制,不会形成慢性肝炎。乙肝和丙肝通常是隐性感染,没有明确的症状,很容易形成慢性肝炎。乙肝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丙肝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大家要记住这一点,病毒的结构特点直接决定了预防和治疗措施的不同。
乙肝病毒具有三层结构,外层保护膜,内层保护壳,核心DNA双链。就像是一个快递包裹,外层是快递包装袋,内层商品包装盒,最里面是商品。乙肝病毒粘附到肝细胞表面后,脱掉外层保护膜,内层物质注入肝细胞内,相当于把快递包装袋扔在门外。病毒进入细胞后进一步粘附在细胞核上,脱掉内层保护壳,将核心的双链DNA注入细胞核内,相当于你拆掉商品包装,拿出商品使用。在肝细胞核内,乙肝病毒双链DNA闭环,然后开始复制,复制足够多DNA之后,这些双链DNA从细胞核释放出来,在细胞质内重新包装,包上了内层保护壳和外层保护膜,然后从这个肝细胞释放出去,再去感染其他肝细胞。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工厂里生产完产品,包装商品包装盒和快递袋,发快递到其他地方。经过反复的感染和释放过程之后,全部肝细胞都会被感染。
丙肝病毒也有三层结构,感染肝细胞的过程和乙肝病毒大致相似,不同点在于:丙肝病毒不进入细胞核,进入细胞后,在细胞质就开始复制增殖,然后包装后再次释放。
那么,肝炎病毒感染怎么就引起肝癌了呢?大概的原理是这样的:乙肝病毒的DNA进入细胞核之后,有可能会整合到人体自身的DNA上,这样就改变了人体DNA的正常序列和结构,以这些改变了序列和结构的DNA为模板,复制出来的新细胞和正常细胞就不一样了。就好像一条生产线,把设备参数修改了,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不一样了。丙肝病毒RNA也是类似的原理,改变了细胞内蛋白质复制的正常模板,细胞生产的功能蛋白质和以正常的就不一样了。另一方面,还记得我们刚才讲过的吧,病毒进入肝细胞时,会把外膜留在细胞外,一部分病毒外膜就脱落了,还有一部分会一直黏在细胞表面。这些病毒外膜会被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出来,然后免疫细胞就会认为表面带有病毒外膜的肝细胞有问题,进而把这个肝细胞杀灭掉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肝细胞被杀伤,需要生产新的肝细胞以填补空缺,但是产生的新肝细胞,有可能是DNA或者RNA已经被篡改了,是不正常的肝细胞。这些异常肝细胞逐渐积累,量变到质变,就形成了肝癌肿块。
那么病毒性肝炎罹患肝癌的风险有多大呢?根据本世纪初中国大陆和台湾省的流行病学统计,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大约80-100倍,慢性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5-20倍.
说完了肝炎病毒,第二个危险因素,就是长期酒。说到饮酒,有些兄弟姐妹会说,我不喝白酒,太粗鲁。有情调的会说,我只喝红酒,比较传统的会说,我只喝黄酒。不喝白酒没有危险吧?确实,不同的酒类饮品对肝脏造成的损伤是存在差异的,但是饮酒导致肝癌,这其中主要致病因素的是酒精、或者说乙醇,与乙醇的输入量和摄入时长直接相关。
摄入的乙醇量如何计算呢?饮酒的毫升数*酒的度数*0.8,得到就是每次饮酒摄入的乙醇量。男性,如果每天乙醇摄入量超过40g,差不多相当于一瓶小二锅头,或者4瓶啤酒,时间超过5年,就可以认定为酗酒。女性减半,如果每日乙醇摄入量超过20g,超过5年,也认定为酗酒。那么如果每天饮酒量不多,换算下来不到10g,达不到酗酒的标准,危险不大吧。事实上,乙醇造成肝损伤具有阈值效应,达到一定的饮酒量或饮酒年限,就会极大增加肝损伤风险。也就是说单次饮酒量少,但是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一样会造成严重肝损伤。
那么酒精是如何致癌的呢? 乙醇进入人体后,10%通过汗液、尿液、胃肠道排出,90%需要通过肝脏代谢,才能排出。乙醇在肝内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中间产物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通常酗酒3-5年后,酒精肝炎就会发展成肝硬化。酒精引发肝癌的基本原理与肝炎病毒类似:一方面,乙醛可以破坏DNA正常结构,形成异常DNA,破坏蛋白质合成的正常过程,形成异常蛋白质;另一方面,乙醛可以直接导致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这样一来,正常肝细胞被不断破坏,新生的肝细胞中含有大量异常的细胞,随着异常细胞积累,量变到质变,逐渐形成肝癌病灶。
第三个危险因素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源、各种动植物中,特别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等作物,储存不当的花生和玉米是最容易被黄曲霉大面积污染的食物。其他诸如:、稻米、大豆、小麦,甚至核桃、辣椒,都可能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是由于食品长期储存,储存环境潮湿,导致黄曲霉繁殖生长。
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或其他类似的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致病机理与酒精类似,在被人体摄入后,主要在肝脏中蓄积,能够干扰正常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胞突变和功能损伤。大量摄入:导致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小量摄入:肝细胞变性、慢性损伤、肝硬化。随着正常肝细胞被破坏,异常肝细胞逐步积累,量变到质变,就形成了肝癌病灶。
第四个危险因素是脂肪肝。全称应该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因为大量饮酒也可以引起脂肪肝,但是归类到酒精性肝病中,前面已经讨论过。这几年大家对脂肪肝也比较熟悉了,与肥胖、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与富含饱和脂肪酸或者是富含果糖的高热量膳食结构,以及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些女性会说,我长期节食,保持身材,脂肪肝肯定与我无关。也不全是这样的,营养不良、减肥手术后体重急剧下降,也可以引起继发性脂肪肝。在没有摄入过多脂肪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脂肪肝,主要与肌肉蛋白质过多分解和脂质新生反应有关。大家要记住,营养摄入一定要均衡,任何营养成分摄入量都有一个适宜的区间,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引发问题。
讲了上面四种肝癌的危险因素,简单总结一下:肝炎病毒、酒精、黄曲霉毒素、脂肪沉积,一方面可以导致正常肝细胞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导致肝细胞内DNA、RNA损伤,以及蛋白质合成障碍或异常,进而形成异常细胞;经过反复肝损伤后,异常肝细胞逐步累积,形成癌肿。了解了肝癌的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的致病机理后,我们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这些危险因素,从而避免罹患肝癌呢?下一篇,我将给大家介绍肝癌高危因素的防治措施。
本文是王黎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