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下肢不等长
定义:双下肢不等长是由先天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疾病、生长板停滞等疾病导致的一种下肢不等长的表现。
诊断:通常需要垫高拍摄双下肢全长片
治疗:<2cm可以使用鞋垫垫高相应的差距,>2cm需要根据年龄和发育情况择期手术
发病率:人群中约有2/3存在双下肢不等长,大部分表现不明显。
病因
先天性
- 单侧肢体肥大


2. 单侧肢体发育不良
3. 股骨近端发育不良(PFFD)

4. 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5. 单侧马蹄足

神经肌肉型
1. 脑瘫
2. 脊髓灰质炎
生长板停滞
1. 外伤
2. 感染
3. 肿瘤
伴随症状
背痛
骨关节炎
功能性脊柱侧弯
踝关节跖屈畸形
检查
x-ray

骨龄检查(男孩子通常长到16岁,女孩子14岁)
少数需要CT检查
治疗
<2cm 鞋垫治疗或者观察,小于2cm的双下肢不等长于背痛和脊柱侧弯无关
2cm-5cm可考虑骨骺阻滞的微创治疗,该疗法为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推荐治疗方案,并发症少

>5cm需要考虑截骨延长外固定架固定(通常术后5-7天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mm,直至预定长度)


截骨延长常见后遗症
关节僵硬,截骨延长由于软组织被拉长,常常造成附近关节僵硬,需要长时间功能锻炼恢复
骨质疏松,截骨区通常很难髓腔化,长时间应力遮挡导致骨质疏松,甚至导致拆除外架后骨折
钉道感染,钉道常常有分泌物需要家长每日清洁
残余畸形,由于畸形非常杂,尽量做到两侧基本一致,或者短侧腿略长,为将来发育和二次矫形做好准备
总结
双下肢不等长是儿童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正常生理范围不等长通常可以观察或者保守治疗,如有逐渐加重的情况大部分需要多次手术,计算好手术年龄,尽量减少患儿的手术次数是首要任务。
本文是许伏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