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
婴儿胆汁淤积症的病因复杂,主要分为以下5大类。
(一)阻塞性原因
1.胆道闭锁:婴儿胆汁淤积症最常见的病因,占比约1/3。若不治疗,自然病死率为100%。除黄疸外,粪便颜色浅淡有重要提示意义,彩超肝门部三角形高回声条索、血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7水平显著升高、动态十二指肠引流无黄色胆汁、肝脏穿刺病理显示肝内胆管显著增生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临床高度怀疑胆道闭锁者应尽早手术探查,术中胆道造影确诊后,行葛西手术。手术时间越早,建立胆汁流的可能性越大。胆道闭锁的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的专业性强,新生儿科医师和基层保健医生需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对黄疸合并粪便颜色浅淡的婴儿应尽早转诊至有诊断及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共识推荐4:胆道闭锁是婴儿胆汁淤积症的最常见病因,对黄疸合并粪便颜色浅淡的婴儿应尽早转诊至有诊断及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
2.其他:胆汁黏稠综合征、胆管囊肿、肿瘤压迫亦可造成婴儿的胆道梗阻。
(二)遗传代谢性原因
基因检测技术拓展了人类对遗传代谢性病因的认识(表1),该类病因占比呈上升趋势,具体疾病因种族地区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希特林缺陷病和阿拉杰里综合征是我国婴儿胆汁淤积症常见的遗传性病因。

1.希特林缺陷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SLC25A13基因变异所致。最常见表型为因希特林缺陷导致的新生儿肝内胆汁淤积症(neonatal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caused by citrin deficiency,NICCD),及时给予无乳糖并强化中链甘油三酯的配方可快速逆转患儿病情,大多预后良好。
胆汁淤积症婴儿若合并圆胖脸、低血糖、低白蛋白、天冬氨酸转氨酶显著高于丙氨酸转氨酶、甲胎蛋白异常升高、凝血功能异常、高血氨等应考虑NICCD可能,应立即进行血氨基酸谱等检测并更换为无乳糖并强化中链甘油三酯的配方。
2.阿拉杰里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JAG1或NOTCH2基因变异所致,极易与胆道闭锁混淆。除胆汁淤积外,还可有特殊面容(前额突出、深眼窝伴眼距宽、鞍状或高直鼻梁和尖下颏)、心脏杂音(常见的畸形是肺动脉狭窄,也可为法洛四联症、动脉导管未闭、间隔缺损或主动脉缩窄)、蝶形椎骨、眼部角膜后胚胎环、肾脏受累(肾脏发育不良、肾小球系膜脂质沉积或肾小管性酸中毒等)等表现。生化检测可见血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明显升高、血胆固醇升高。肝脏病理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数量减少或缺乏,但在6月龄以下婴儿中,其病理表现可能不明显。
胆汁淤积症婴儿若有特殊面容、心脏杂音、蝶形椎骨等表现,应考虑阿拉杰里综合征可能。
3.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familiar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FIC):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别由ATP8B1(又称FIC-1型)、ABCB11(又称FIC-2型)、ABCB4(又称FIC-3型)、TJP2、NR1H4、MYO5B和USP53等基因变异导致。各型FIC均以黄疸(部分伴瘙痒)为常见表现,同一基因变异可表现为轻重不一的疾病谱。除FIC-3型外,其他基因变异患儿均表现为血GGT不高,总胆汁酸水平升高。此外,不同类型的FIC也可有其他不同表现,例如FIC-1型可有复发性胰腺炎、腹泻、感音神经性听力损伤、慢性咳嗽或喘息、甲状腺功能低下;FIC-2型发生肝癌的风险较大;FIC-3型多见胆结石;TJP2和USP53基因病可伴有耳聋等。
4.先天性胆汁酸合成缺陷(congenital bile acid synthetic defect,CBAS):胆固醇合成胆汁酸过程中的酶缺陷所致的遗传性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可在新生儿期引起胆汁淤积或在儿童期和成人期引起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CBAS引起的婴儿胆汁淤积血GGT和总胆汁酸水平通常正常。多数CBAS患儿可通过口服补充初级胆汁酸等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延误治疗常导致肝衰竭。
共识推荐7:与胆汁淤积不相称的低GGT多考虑遗传性疾病。其中血总胆汁酸明显升高者考虑FIC,血总胆汁酸无明显升高者考虑CBAS。
5.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黄疸;全垂体功能低下可以表现为严重胆汁淤积伴低血糖,早期其他表现可不明显。
6.其他:包括脂质代谢障碍(尼曼-匹克病、Wolman病、戈谢病等)、线粒体疾病(可表现为低血糖、酸中毒、血乳酸水平升高、血乳酸丙酮酸摩尔比>20以及肌酸激酶升高等)、氨基酸代谢异常(如酪氨酸血症)、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如半乳糖血症)、囊性纤维化、多关节挛缩-肾功能不全-胆汁淤积综合征、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染色体异常等。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缺陷是由SLC10A1基因变异引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我国相对多见。表现为持续性血清总胆汁酸升高,而其他肝功能指标多正常,部分患儿有婴儿期暂时性胆汁淤积症,多无需特殊治疗。
(三)感染性原因
细菌、病毒和原虫感染均可能导致胆汁淤积。常见的感染性病因包括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等。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埃可病毒、腺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婴儿胆汁淤积症病因方面的重要性曾经被夸大,应结合宿主特点(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症状特点(除胆汁淤积外,是否合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听力受损、小头畸形、脑室周围钙化、间质性肺炎等)进行综合判断。泌尿系感染或脓毒症可导致胆汁淤积。例如在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患儿中,黄疸可能是其唯一的起病体征。
感染是婴儿胆汁淤积症的常见病因之一。巨细胞病毒感染应结合宿主特点和症状特点进行综合评判。泌尿系感染或脓毒症引起的婴儿胆汁淤积症,应尽早识别并及时治疗。
(四)药物-中毒性原因
最常见为肠外营养相关肝病,在有早产和(或)肠切除使用全肠外营养病史的婴儿中尤为常见。肠外营养相关肝病与全肠外营养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在停用肠外营养后,大多可逐渐恢复。
(五)特发性婴儿胆汁淤积
通过全面评估仍无法明确病因的胆汁淤积。为排除性诊断,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其他特定病因的识别,该病因的占比将会逐渐下降。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